執筆人:高惠宇
最近中國大陸積極在南海島礁上填海造島的動作,刺激了美國,美國的軍機和軍艦準備頻繁接近巡視,挑戰北京宣示的主權,北京則警告華府不要誤判形勢。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發表社評說:如果美國的底線是要求中國停止在南海的島礁建設,那麼中美將「無可避免」地在南海有一戰。
面對可能一觸即發的衝突,國際間紛紛開始討論中美間是否會宿命地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概念是來自古希臘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修昔底德在他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紀錄了兩千五百年前雅典和斯巴達大戰。他寫道:「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引起斯巴達的恐懼。」「國與國之間衝突的起源,不僅僅是理性的國家利益考量,非理性因素,如國家榮譽感和恐懼感,都是促成衝突不可或缺的誘因。」修昔底德認為,理性的利益考量本應是國際交往的主線。但在複雜的現實中,往往是非理性的恐懼與榮譽在左右著人們的判斷。
幾天前,遇到一個熟識的大陸新聞工作者,他問我:中美萬一開戰,台灣會站在哪一邊?這是個好問題,但是回答起來挺複雜。我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回答他:台灣內部有親中和反中的對抗,親中派會主張支持大陸對抗美國,反中派當然樂於站在美國一邊,但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他們根本還沒認真想過這樣的問題,或者逃避去思考這一問題,包括政治人物。台灣自認的戰略價值是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心點,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戰略位置,中美衝突時,兵家必爭。兩岸敵對之時,台灣曾經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助力,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後,這第一島鏈中心點的重要性究竟是對誰而言,已經模糊。
中國大陸崛起後,東亞國家經濟緊靠中國,外交則有傾中、有傾美,近年大陸在有爭議的南海水域企圖心旺盛,許多亞洲國家開始應和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希望華府參與亞太事務。美國新國防部長卡特就說:中國如不停止在南海填海造陸,只會讓更多這個區域的國家走在一塊,靠向美國。對中國大陸而言,主權的伸張和民族主義的提振,重要性遠超過周遭幾個小國的對抗。但是如果美國也加入了這場對抗,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中美如果為南海開戰,台灣究竟應支持那一邊?」 二○一六台灣總統大選的辯論似乎應該加入這一題。逃避型的政治人物會說,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不需回答。但是有想法有見解的候選人,又真的敢講出心中的立場嗎?講出之後,會不會立刻就趕走了一批不贊成他立場的選票?台灣在面對中國時兩黨立場的岐異,讓台灣政治人物愈來愈不敢有企圖心。
南海爭議升高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被問到相關問題時,只說:台灣不放棄(南沙)太平島。這是民進黨版兩岸「維持現狀」的體現,太平島目前正是我海巡署在駐守。國民黨的馬英九總統則在繼「東海和平倡議」後,提出了「南海和平倡議」,這可能是台灣領導人現階段能面面顧到的最起碼立場。
權衡諸情勢,中美應會避免在南海開戰,但是萬一擦槍走火,周遭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標準,台灣在這個議題上的國家利益是甚麼?得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