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網路牽起的味蕾記憶——黃阿卻

文/林耀堂 |2015.05.20
3325觀看次
字級
「肉圓」是我家鄉的特色小吃,只要是我鄉外出的遊子,無不對它思念有加的。記得小時候在第一市場內有一攤肉圓攤,每每在午後三四點嘴饞時,總要去光顧一下。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肉圓」是我家鄉的特色小吃,只要是我鄉外出的遊子,無不對它思念有加的。記得小時候在第一市場內有一攤肉圓攤,每每在午後三四點嘴饞時,總要去光顧一下。

肉圓是用番薯粉加在來米漿做成軟軟QQ的皮,內餡有瘦肉和筍丁,蒸好的肉圓白白胖胖,上面還有一個紅點非常可愛。食用之前先將它泡在溫熱的油鍋裡微炸,上桌前老闆會為你剪開再淋上甜醬和調味料。雖然也有養生派人士認為,肉圓是用番薯粉做的點心,沒什麼營養;可是,它卻是充滿庶民風味及鄉土情感的美食。

近幾年家鄉的人口增加,肉圓攤也增加不少,除了老牌的「阿開」、「西施」,還有「阿甲」、「卓仔」、「大樹下」、「阿菊」等等。各家都有其特色口味,提供顧客有更多選擇,他們各擁粉絲,粉絲團在為各自的口味拉票時,也都說得頭頭是道。

最近幾年才夯起來的一家「阿菊肉圓」,是熟朋友介紹給我的,每次經過門口總有人在排隊等候,尤其是假日騎機車來的年輕顧客,把門口擠得滿滿的。

走進店裡,一臉和氣的老闆娘紮著頭巾親切地招呼,我直接提問:「妳就是阿菊嗎?」她有些艱難地回答:「阿菊是我也不是我。」原來她的名字其實並不叫做阿菊,她叫黃阿卻。

從小就被抱養的黃阿卻,有個非常疼愛他的養母。養母是客家人,總是用客語叫她:「阿卻、阿卻。」可是住在福佬人比較多的埔里,大家把客語阿卻的「ㄎ」音轉成福佬語「ㄍ」的音,她就變成「阿菊」了,如今養母已經八十九歲了。

黃阿卻在埔里成長。十八歲開始學裁縫,老師看她聰慧伶利,把她留下來當助手。二十四歲時她和在魚丸店工作的先生結婚,生養了四女一男。在養兒育女的漫長時刻,只能接一些零星的打工,後來年紀漸長,才到高雄親戚家學習做肉圓,回來後又遇到一位老先生傳授獨特配方,才開店做生意。

因為感念一路以來都有貴人相幫,黃阿卻一有機會就幫助他人。當年她在暨南大學旁做生意,很疼惜暨大學生,這些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為了回報她,就在網上大力替她宣傳,這就是她店門口總是一大群年輕人的由來。

黃阿卻說:「人生有許多波折,我也有作得不夠好的地方;但我隨時心存感恩,我店裡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我的心意客人一定有所感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