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剛領到人生中的第一份薪水,無論多寡,一般來說,總是開心無比。這時,對於薪水該如何花用,可能會有很多想法,像是要好好孝敬父母一下,或是買個讓自己心動已久的東西……但這時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做,那就是開始建立良好的理財模式。
除了少數比較極端的例子,須另作討論外,大部分的社會新鮮人經濟上的負擔,一般來說,現階段都還不會太重。因此,在收支相抵之後,應該可以有或多或少的結餘。這時候,理財第一要掌握的原則,就是以下這個公式:「收入-儲蓄=支出」,而不是大多數人原先習慣的「收入-支出=儲蓄」。
只是一個先後順序的差別,中間的差異卻是很大。因為在先消費、後儲蓄的情形下,畢竟花錢的誘因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容易產生過多的支出,到最後能留下來的結餘就寥寥無幾。
先決定好儲蓄的金額,才能強迫我們把錢存下來。但儲蓄金額的設定也要合理,如果設定過高,讓自己過得苦哈哈,就很難持續下去。這時要仰賴的就是我們先前提到的記帳習慣,對自己的收支狀況能有清楚的掌握和規畫,才能設定合理的儲蓄金額,也才不致讓自己的生活水平降至太低。如果先前還沒養成記帳習慣,這個階段一定要開始建立與養成。
另外,有些年輕的朋友可能在初入社會時,就已經背負了一些財務負擔,例如助學貸款,或須幫忙家計,在這樣的情形下,加上自己的生活開支,想要有結餘儲蓄,當然難度會比較高。對這樣的情形,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一點點餘裕可以做些小額儲蓄,還是不要放棄。雖然看起來金額小,但如果能看到一點成果的累積,事實上對自己也是一種鼓勵,讓自己覺得辛苦的付出是有回報的。
面對負債的情形,高利息的信貸或卡債,要盡速先將所有收支結餘拿去清償負債;如果是利息負擔不是那麼大的貸款,按部就班還款即可,不一定要急著先進行貸款清償,讓自己有一點儲蓄空間作投資理財。讓自己能夠看到財富的累積,會讓人工作起來更有勁及更開心。
最後要特別說明的,「儲蓄」二字,在這裡指的是把現在的收支結餘保留起來,作為未來的準備。它不必然只等於存款,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理財工具可以運用,這也是我們下回要繼續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