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雲林訊】高鐵與雲林台七十八線快速道路跨交處下陷去年趨緩,中央認為,是快速道路「瘦身」成功,但雲林縣下陷面積較前年增加一倍,以四湖與東勢最嚴重,雲林縣政府歸咎農地活化導致。
高鐵公司觀察下陷最嚴重的快速道路與高鐵交叉段四支墩柱,四支墩柱的下陷速率,從四年前每年平均下陷七點二公分,三年前降到四點七公分,前年降到四點六公分,去年為四點四公分,下陷已明顯減緩。
專家當初研究,地層下陷原因有荷重、深水井等問題,評估後,雲林台七十八線快速道路土庫段土方過重,占地層下陷因素兩成,路基土方去年五月移走九萬二千噸土方,地層回升零點八公分,眾人感到不可思議。
雲林縣工務處覺得,地層回升是因梅雨季帶來豐沛雨量,所以雨水回填地下水層,水利處長林榮川認為,土壤有彈性,當上方的壓力不在,地層「自然」就會回彈,以雲林高鐵站為例,前年該處下陷僅三點九公分,該站去年起動工,地面載重增加,下陷量也增為四點四公分。
土方荷重問題解決,雲林縣下陷面積卻不減反增,雲林縣政府把矛頭指向農委會的農地活化政策。
雲林縣農業處長張世忠表示,耕種農作物需要用水,耕種面積增加,用水量就增加,但雲林縣地面水不足,全縣耕地約八萬多公頃,灌區約六萬,其餘非灌區集中雲林縣沿海。
水利處憂心,部分復耕農地種植水稻,加速地層下陷速率與面積,在三月的行政院雲彰地區高鐵沿線地層下陷防治事宜會議上,建議中央將雲林縣列入耕種艱困區,恢復一年可休耕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