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大醫院解開嗎啡止痛劑愈用愈沒效之謎。研究團隊發現,動物體內名為CXCL1的激素,會因施打嗎啡而大量增加,間接使嗎啡止痛效果變差,病患需打更多嗎啡才能有效止痛,卻也因此承受更多副作用;團隊希望未來可和開發藥物的學者、藥廠合作,找出對付CXCL1的小分子藥物,讓癌末病人能少服點嗎啡、少挨點痛、生活品質好一點。
許多癌末病患因腫瘤壓迫神經,承受難以忍受的劇痛,需靠施打嗎啡等鴉片類強止痛劑,直接阻斷神經細胞傳遞疼痛訊號,才能止痛。
但研究人員、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生林至芃發現,嗎啡藥效衰減很快,明明患者病情無明顯惡化,但沒過多久就又嚷疼,原本施打的劑量無法止痛,數月內,從每天打百毫克的劑量,提升到兩千多毫克才有同樣效果。
然而嗎啡打多了會有抑制呼吸、便秘積尿等副作用,讓癌末病患止痛之餘卻苦上加苦,在止痛和不要副作用間,常讓醫生相當為難,因此林至芃想找出另個解決方法。
研究人員抽取癌末病患和健康者的腦脊髓液觀察比較,發現長期施打高劑量嗎啡的病患腦脊髓液中,CXCL1表現量很高,且隨施打嗎啡劑量提高,CXCL1的量也跟著增加。
團隊進一步用老鼠做實驗,發現若抑制老鼠體內的CXCL1,嗎啡的藥效可以維持久一點,從原本的一天增加到三天;但若增加老鼠的CXCL1,則藥效會加速衰減,一天之內就失效,因此確定CXCL1是影響嗎啡藥效的關鍵,減少其量就可維持嗎啡效力。
林至芃說,根據動物實驗,要減少CXCL1,目前只能在脊椎上開洞給藥,但台灣人忌諱在俗稱「龍骨」的脊椎上動刀,因此未來想將其開發成口服藥物。
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登上麻醉學門排名第一的國際科學期刊《麻醉學》,並被選為當期最重要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