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七九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應運而生,並開出宗教、建築、藝能、工藝美術與飲食等五個面向,進行長期田調、研究、保存、推廣,甚至國際交流。三十六年來,我們挖掘人文,整合民俗,繳交一系列亮麗成果,除了提供政府施政參考,還回饋斯土斯民,讓社會大眾認識民俗底蘊,分享民藝之美。
二○一二年,基金會獲得國藝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支持,首次舉辦「大家藝起來—民藝講堂」,為期半年。
課程涵蓋風俗、信仰、古蹟、工藝、戲曲與音樂等專題,邀請專家與保存推廣者擔任講師,以情境薰習趣味、互動的方式,引領學員一窺民俗藝術的魅力,例如「無垢劇團」演出的《醮》,透過情節、肢體語言展示無形、肅穆的宗教氛圍,讓文化台灣基金會洪孟啟董事長為之一震,「這就是台灣的生命力,也是深具本土特色的藝術!」他感動地說,並提議把「大家藝起來」列入年度例行性活動。
二○一三年,基金會再次啟動民藝講堂列車,課程包括原住民文化、戲曲演藝、宗教信仰、古蹟建築、傳統音樂與歲時節慶,透過暢談文化、賞玩藝術與品味生活的實境體會,引導學員正確認識民俗藝術的元素,例如李乾朗教授導覽國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生動活潑地詮釋傳統的營造智慧與寺廟綜合之美,彷彿一場心靈冒險。
半年學程,麥氏新東陽文教基金會麥寬成董事長說:「這種活動很有意義卻相當辛苦,需要幫忙的地方,我會全力支持。」獲得有心人士的肯定與鼓勵,活動帶出更多正向意義。
二○一四年,我們提出民俗與生活的新視野,課程設計包括六個專題:民俗飲食、衣飾工藝、傳統住宅、行動生活、教育文化與常民娛樂等。除了授課也安排參訪、體驗,場域有紀州庵文學森林、郭元益糕餅博物館、青田七六、蘆洲李宅古蹟等,結合地緣,發揮境教。其中,許榮一的〈旗袍的記憶與美學〉,讓大家見識到獨步兩岸的唐裝美學與旗袍的奧祕;劉文煌〈老智慧新發現:竹藝的創作與運用〉,增添竹藝時尚語彙,特別是執行日本伊東豐雄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設計的巨大弧形書架,不僅展現深厚的工藝技術,也表現驚人的台灣軟實力。
二○一五年,規畫德、智、體、群、美、食六育的課程,開出道德風範、開啟智慧、身體力行、群己互動、美化人生、飲食品味等面向,聚焦於生命的充實與公民意識的反思。招收的對象是全國高、中、小教師,民俗藝術領域系所學生,及社會大眾。邀請二十六位專家、學者擔任講師,引領學員跡近民俗藝術,了解奧妙底蘊。例如:楊茂秀〈跟孩子說故事─兒童文學的誕生〉,揭開兒童哲學的神祕面紗;李政育〈解毒農民曆所附食物禁忌〉,為中醫提供科學性論述;李豐楙〈一起動一動─太極導引〉,深入淺出詮釋身體文化;莊永明〈鄧雨賢與台灣歌謠〉,唱、談作曲大師的優美旋律;琉璃工坊〈晶瑩剔透─琉璃的藝術創作〉,分析令人驚豔的工序;陳力榮〈極品軒的味覺境界〉,分享煉味的經驗;張宏庸〈台灣茶物語〉,細數茶故事;琳瑯滿目,精采可期。
《易.賁卦彖辭》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儘管古今中外對文化定義紛紜,但此一根源性的詮釋─文化即人文化成,充滿盎然生機,歡迎你一起來感受那涵藏人文化成的美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