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前第一夫人希拉蕊,美國時間十二日宣布她將出馬角逐下一任的美國總統。現任總統歐巴馬認為,希拉蕊應會是一位傑出的總統。
當然,就現在來論定希拉蕊是否就會必然成為下一任的美國總統,為時過早;但是如果從過去希拉蕊的一些政策作為,去揣測一旦她當選,她會採取何種的亞太及中國政策,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希拉蕊和歐巴馬兩人在七年前的大選中,鬥得你死我活的場景,猶在眼前,當然希拉蕊對歐巴馬周圍的策士,也必然是恨到骨髓裡去。
其中對亞太及中國政策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希拉蕊和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太事務資深主任貝德的恩怨。
有一位熟悉美國的中國政策圈內人士表示,「這兩個人深恨對方,大概到了都不希望對方能夠見到明天的太陽的地步」。
更有一說,是在一九九八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問中國大陸時,貝德安排當時還是第一夫人的希拉蕊行程時,狠狠的拒絕了希拉蕊的若干要求,重重的得罪了這位未來的上司。
這也是為何柯林頓明明在任內重用貝德,除了把他放在白宮國家安全會議裡,還讓他出任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署(USTR)的談判代表,堪稱是美國外交界重臣;結果歐巴馬勝選、希拉蕊接手國務院後,貝德只能縮回白宮的國安會。
希拉蕊在國務院也打破近四十年來的慣例。原來自一九七○年代尼克森出任總統以來,美國國務院就形成了一個慣例,因緣於中國大陸的重要性驟升,所以在國務院的資深官員中,一定有一位是中國問題專家。
希拉蕊出任國務卿後,就廢除了此一慣例,在副國務卿單坦伯格卸任後,國務院的資深官員中,不再出現「中國通」。亞太政策改以倚重日本為主,這也是為何坎柏後來得以在希拉蕊手下出任亞太助卿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因為坎柏出任亞太助卿,造成二○一一年以來,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釣魚台問題一再升溫。
了解希拉蕊的人士認為,希拉蕊本人的確是有相當反中情結,而這個情結據說是來自一九九九年,希拉蕊赴大陸懷柔參加世界婦女會議時,雙方的一些不愉快事件。
無論如何,此一變動不可謂之不大。但這一變化,不論是源於整體戰思惟的變遷,抑或是個人的判斷乃至情緒,都將為未來的世代的發展投下極為重大的變數。
以上這還僅只是希拉蕊在國務卿任內所造成影響,一旦希拉蕊真的選上總統,影響勢必重大。
孫揚明(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