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門與學學文創合作成立「學學FOOD飯廳」昨天開幕,餐廳內使用的食材,是由五十多個小農供應。圖/陳立凱
【本報台北訊】「白米炸彈客」、二四八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為推廣友善土地小農食材,與學學文創合作成立「學學FOOD飯廳」昨天開幕,使用彰化溪州尚水米、新北烏來部落的珠蔥等五十家生產者食材,依食材產季換菜單,為不用農藥、化肥的有善小農尋找銷路,串起農村到城市的聯結。
「學農FOOD飯廳」位在學學文創二樓,前身是「一口一口學食堂」,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有鑑於國內近二年爆發食安風暴,去年九月找楊儒門合作,希望能掌握食材來源。
楊儒門找來曾在高雄微風市集擔任顧問的葉杏珍擔任餐飲長,大部分米飯是使用作家吳音寧催生的彰化溪州尚水米,並使用高雄田寮月照農園瓜果蔬菜、有心肉舖子、雲林斗南耕心有機農場的根莖蔬菜等,醬油則採用非基改黑豆手工釀造的「陳源和醬油」,由於成本比過往增加三到四成,楊儒門要求烹調簡單、維持蔬果原味,讓價位維持在二、三百元。
「從產地到餐桌推動友善食材,最困難的是改變採購方式,以及尋找安全、在地的調味料。」楊儒門強調,過去不乏有餐廳想合作,但很難克服採購流程繁複、壓縮成本難題,「一家餐廳採購食材,通常只要有三個採購窗口就好:肉、菜、調味;但跟小農合作,要一次對上五十個窗口,還不能一年四季穩定供菜,菜單必須時時調整。」
此外,學學文創也將定期邀小農分享每道菜背後的故事、生產過程、耕作經歷及烹煮方式,並自十七日起推出「買菜日」活動,與好食機農食整合一起介紹「學農」,推廣小農生鮮蔬果、健康水畜產品。
進農銷體系 找方法助小農
楊儒門經營市集後,發現小農需要更多通路而成立店面,再辦講座、藝術展,讓消費者了解,為活化休耕地,協助小農復耕農地種大豆、賣豆漿,甚至還開了餐廳。
長期經營小農產銷的楊儒門,日前獲推薦任職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董事,他認為,農產運銷中心每年果菜成交量達六十七萬公噸,一年交易額上看一百九十六億元,但龐大的農產運銷卻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真正了解運作過程的沒幾人,就連第一線的農民也不懂。
他強調,農民長期以來的認知就是國內產銷體系價格不透明,對於在喊價、拍賣過程中,會不會有聯合壟斷等行為,農民都無法掌握,也讓雙方信任流失,「我不可能這麼快地打破拍賣制度,但必須解決長期以來的『不透明化』」。他希望能找到協助小農的方式,「在找到方式前,只能緊緊看著它(運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