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傳傑家中收藏近千張台灣地圖。圖/陳宛茜
【本報台北訊】一九六○年代轟動全台的瑠公圳分屍案,陳屍地點根本不在瑠公圳?這樁堪稱「媒體辦案始祖」的社會新聞,讓「空軍英雄」柳哲生含冤轉戰商場,卻也在多年後,催生了台灣首位地圖作家——陸傳傑。
在家中書房的地板上,陸傳傑緩緩展開大型地圖「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臉上表情肅穆,就像收藏家打開珍藏多年的水墨畫卷。別人收藏古畫、古書,他收藏的是台灣地圖。
收藏三十年以來,陸傳傑累積上千張地圖,並將研究結果撰寫成書,日前出版《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他的收藏中,最珍貴的就是繪於一九三九年的瑠公圳地圖。
陸傳傑收藏地圖可追溯到一九八○年代。當時他在《人間雜誌》擔任採訪編輯,一篇軍人報導引起柳哲生注意,邀陸傳傑撰寫報導。
柳哲生是中國空軍史赫赫有名的「擊墜王」,中日戰爭期間擊落的戰機數量無人能及。他也是瑠公圳分屍案的受害者。當年媒體為了搶閱讀率,在警方連死者是誰都無法掌握時,便把凶手指向柳哲生。事後柳哲生雖證實無辜,卻因清譽被毀被迫退役,改行賣百樂冰品。
陸傳傑表示,柳哲生找他是為了「洗冤」。但這個「冤」不是分屍案 ,而是希望陸幫忙「更正」:柳哲生所擊落的戰機比軍方文獻還多了兩架。這篇報導因故無法完成,沒多久,柳哲生病逝加拿大。
懷著歉疚,陸傳傑開始關心瑠公圳分屍案。在檔案資料中,他赫然發現,一位瑠公水利會工作人員表示,陳屍地點根本不在瑠公圳。但當年沒人搞得清瑠公圳的具體位置,「一個對自己生活的土地了無認知的社會,有什麼資格談媒體倫理、人權與道德?」
陸傳傑不僅反省媒體的責任,也把注意力投向腳下的土地,「搜索老地圖與田野踏查、閱覽文獻,是我認識土地的主要來源。」他從瑠公水利會獲贈日據時代的瑠公圳地圖,確認陳屍地點是命名為「特一號」馬路中間的大排水溝,瑠公圳分屍案應更名為「特一號大排分屍案」。這件陰錯陽差的「冤」案,冥冥中引導著陸傳傑踏上研究台灣地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