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眼鏡已在許多產業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圖/美聯社、網路
智慧眼鏡在各產業的功用
文/林佳賢
各式各樣的新式穿戴式裝置,應該是今年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最受科技業注目的焦點,估計到了2018年市場規模將成長至126億美元。各家廠商紛紛砸錢研發從醫療保健到電玩遊戲等產品,希望能成為這個極具潛力產業的領頭羊。
保健及健身活動追蹤、監控裝置與智慧手表,仍是當今穿戴式裝置市場的主角。根據Vandrico公司的穿戴式裝置資料庫,目前市面上共有287種穿戴式裝置,雖然種類包羅萬象,但仍以生活與保健產品所占比率最高,大約是61%。
生活與保健裝置的定義是,使用者每天使用而且能持續提供使用者幫助的裝置;大多數健身活動監控裝置都屬於這個類別。事實上,市面上多數穿戴式裝置都內建計速器,具備測量使用者活動與運動的功能。
每季30種新產品 種類多元
穿戴式裝置不僅整體出貨量不斷攀升,每季新推出的產品種類也加速成長。在去年,每季平均有30種新裝置問世,比2013年成長一倍多。
隨著穿戴式裝置愈來愈普及,CCS Insight公司預估,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從2013年的970萬台,到2018年成長至1.35億台,其中包括6800萬支智慧手表和5000萬只智慧手環。
另據IDC預測,穿戴式裝置在2014年底約有1920萬台,到了2018年將成長至約1.2億台。TECHnalysis研究公司的估計也顯示,去年有近2000萬個裝置被使用,這個數字到2018年將攀抵1.03億台。儘管各家預測數字有些出入,但有件事是確定的:穿戴式裝置代表一個上百億美元的產業。
以往大多數穿戴式裝置都被設計成戴在手腕上,但截至去年底的過去18個月,穿戴在其他身體部位、發揮各種功能的裝置種類也顯著增加。
提高生產效率及客服品質
企業市場也是近年來穿戴式裝置想要進軍的另一個市場區塊。由於目前多數裝置都鎖定消費者市場,令開發商漸感興趣的是,如何使穿戴式裝置增加企業產值、提高生產力、效率,以及客服品質,並挖掘新商機。
智慧眼鏡是最具話題性的穿戴式裝置,目前已在許多產業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幫助倉儲人員管理存貨、協助汽車生產線工人組裝汽車,以及幫助飛機維修員檢查飛機安全狀況。
但穿戴式裝置市場仍存在一些重大挑戰。截至目前為止,各家廠商推出的穿戴式裝置通常只具備單一功能,只能提供資訊或是蒐集資訊。為了維持使用者對裝置的熱中程度,穿戴式裝置還必須具備分析資料並提供使用者建議的功能。例如,健身活動監控裝置應能分析天氣、體溫等資訊,並提供使用者如何休息、攝取水分、調整飲食等建議,甚至為使用者量身打造健身計畫。
要實現上述的大躍進,就需要借助「巨量資料」技術的力量,將使用者的資訊與資料庫做比對,以根據最新狀況即時提供建議。
另一個重大挑戰來自智慧手機。一方面,智慧手機已經具備多數穿戴式裝置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全球人口有相當大的比率持有智慧手機。因此,穿戴式裝置必須建立起不同於智慧手機的定位,儘管智慧手機仍可能扮演「資訊彙整中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