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師吳登興(左)與首次製作台北艋舺龍山寺展出「時來運轉」系列作品之一,牛穿文武袍。
圖/記者林洛瀅
雲林縣北港工藝坊所展出的花燈作品。
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雲林報導】花燈工藝師吳登興製作的花燈,連續十多年在台北市艋舺龍山寺展出,今年他首次返鄉在雲林縣工藝坊推出「張燈結彩—吳登興特展」,即日起至三月底展出歷年二十多件作品,其中「時來運轉系列」的〈羊羊得意〉作品,高約一公尺,是他首次在龍山寺展出的掛燈。
技藝精益求精
對抗低價競爭
吳登興出身北港武術世家,致力弘揚獅頭與花燈製作技術,少見的是,全家均領有舞獅國家級裁判證照。今年更在北港元宵燈會的觀光大橋燈區展出Q版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以及九公尺三羊開泰羊年主燈,也獲得馬來西亞康寧寺的青睞,將成為該寺花燈展示固定班底。
七十年次的吳登興說,他從小在花燈、舞獅的環境度過童年,六歲時,他意外撿到一個被遺棄的花燈,帶回家後卻突然跟父親吳炎林說:「我們可以作花燈賺錢喔!」這句話,讓吳炎林想起自己十多歲,曾幫忙父親製作花燈,也持續在德義堂教舞獅擺脫失業低潮,加上母親剪頭髮的收入,艱困賺取生活費,貼補家用。
「追求更好的製作花燈技術,每天不斷思考自己的錯誤。」吳登興說,高中時,他學習製作竹籠,後來大陸低價進貨,完全無法抵抗市場競爭,為賺取學費,他靠著竹籠製作技術,專心轉投入花燈製作。
堅持精緻風格
提升自我成長
高二時,吳登興喜歡挑戰高難度,製作〈麒麟送子〉參賽,榮獲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舉辦花燈製作比賽第二名,但是結果不如預期,他回家哭了一整夜後;第二年他找妹妹一起再度參加,作品勇奪北港朝天宮花燈比賽冠軍,同時也是該年全國花燈比賽第二名。
吳登興說,約三十歲他首次挑戰大型花燈,規模有大、中、圓型等,自己設計造型、摸索製作,因喜歡看美的事物,吳登興對花燈追求精緻風格,對於低價不重品質的訂單也會予以婉拒。
因為老家靠近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吳登興時常到廟裡拜拜祈求,他說,家住在古蹟的附近真好,看著廟宇的剪黏、交趾陶、石雕、木雕等,彷彿製作花燈的答案就在其中;雖然感慨三十歲前的人生都跌跌撞撞,他也常常到廟裡祈求媽祖婆庇佑,「希望提升自我知識與心靈成長,我的人生不一定要順遂,但是可以在困難中有力量!」
宗教燈會創作
服務寺廟積善
吳登興認為,花燈與宗教關係密不可分,目前主要製作寺廟與各地燈會花燈為主,尤其喜歡製作佛菩薩造型花燈,例如:千手觀音、文殊菩薩、魚籃觀音等,工法技巧比製作人物還困難,因為佛菩薩的體態很難揣摩,尤其唐朝肢體的菩薩露胸、露臂,難度相對提高,製作時會自我要求茹素,希望更貼近佛陀,做出莊嚴的佛菩薩花燈。
因熱衷花燈工藝製作,吳登興說,最近他北上製作花燈時,行駛時速九十公里意外爆胎導致摔車,親友原本擔心狀況相當嚴重,「或許時常接觸宮廟製作花燈廣結善緣,冥冥之中大事化小,雖然過去的生活很艱辛,如今因為製作花燈獲得心靈平靜與快樂,這就是宗教燈會創作,最大的心靈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