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恭讓(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
我有機會親自聆聽大師的教誨,那要再過數年,要等到一九九九到二千年之際。那時候海峽兩岸的關係,正處在一個非常複雜、非常微妙的階段。天下有識之士,莫不深深擔憂。大師當時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以一位宗教家的情懷,海外愛國高僧的赤子之心,全力以赴、心甘情願地推動兩岸和平、友好交流的民間事業。
當時大師一位在京念書的弟子滿耕法師來見我,熱情轉達大師的委託,邀我主持《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的編集工作。這套書旨在彙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各學科與佛教研究有關的優秀碩博士論文,要在台灣出版,以推動兩岸的佛教文化交流,推動佛教文化的發展。浩浩一百餘巨冊的出版品,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佛教文化學術工程。
在主持這項工作時,我有機會多次在電話裡聽到大師說話,也多次得到大師耳提面命。我向大師請教,編集這套大型佛教文化學術叢書的宗旨是什麼,大師告訴我:為兩岸好,為這個時代留下歷史。大師對祖國的感情,大師的深情厚誼,都體現在這幾個字中。如今已過去十五、六年了,大師當年這寶貴的教誨,仍然清晰地響在我耳邊,也成為了我日後參與推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行為準則。
近幾年來,有機會協助人間佛教研究事業,榮幸地多次見到大師,經常得他開示,接受他的法語,使我對星雲大師大力拓展真正創立的人間佛教理論與事業,有了愈來愈深入全面的認識。去年我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一文,刊登在《人間福報》上,評論大師對佛教的卓越貢獻;我也用了四年時間精力,撰寫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深入思考、整理大師深厚博大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
將漢傳佛教帶向全球
根據我的觀察和研究,我認為星雲大師佛教思想和佛教實踐的底質,是其般若與善巧方便平衡地顯豁、開發的佛教智慧,此種佛教智慧發之於理念,因而有人間佛教思想之圓熟,發之於實踐,因而有人間佛教實踐之大成。
在佛教史上般若方便辯證地彰顯、平衡地開發的聖賢並不多,凡有這樣的聖賢出現,必能開宗立派,推陳出新,樹大法幢,鳴大法螺,擂大法,將佛教承先啟後,發揚光大。隋唐以後,中國佛教總體上呈日漸下坡的趨勢,明清年間,佛教一天天走向山林化、隱逸化、鬼神化、經懺化、儀式化。佛教不為社會人士所尊重,佛教也已喪失救濟世間的鴻圖大志。
五百年必有聖者出,如我星雲大師者,將漢傳佛教從封閉帶向開放,從傳統帶向現代,從邊緣帶向中心,從一隅帶向全球,使佛教重新煥發了生機,使佛子重新恢復了尊嚴,使社會重新認識了佛教,使眾生重新歸向了佛陀,他豈不正是那五百年一現的一位卓越的人間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