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香是怎麼做的?是用木粉還是沙?」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忠說常有人問這個問題,感嘆國人燒了幾世紀的香,卻對香充滿問號。
由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籌設的香藝文化館,將在農曆年前試營運,這座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香藝館,以「香」為主題,提供相關文化、典故及製香過程,可能是全台唯一。
香煙裊裊,總予人心神安定的作用,許多人禮佛或祭拜祖先,總會點一炷香祝禱,藉以傳達心中的祈求、追思與敬意。陳文忠說,新港是宗教觀光勝地,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往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是一條朝聖之路;如今媽祖尊崇者依舊,但許多應運而生的民俗技藝逐漸凋零。
三年前,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接受文建會輔導,成立香藝文化館,占地三百多坪,展示香與生活、宗教的歷史典故及背後代表意涵,例如不同地域國度的香料文化、生活用香與休閒用香的開發展示、傳統製香流程與器具、中西方製香用香料香草、沈香、檀香的雕刻藝術品、各式香爐,甚至模擬一間古人品香的悠閒情境,教導如何分辨香的品質。
發展協會另外承租文化館旁兩公頃土地,闢為香藝文化園區,種植製香的香料、香草等植物;由於國內少見沈香、檀香樹,則從印度進口樹苗。陳文忠說,生長於印度、東南亞一帶的沈香木產量稀少,已被華盛頓公約列管,不得任意進出口,價格比黃金還貴。
陳文忠曾收集珍貴檀香木與沈香木,但遭小偷洗劫一空,損失上百萬元,導致香藝館找不到鎮館之寶,讓他扼腕;不過,文化館內仍將展示沈香木等雕刻藝術品。
近年,香業發展協會積極將香運用在生活與休閒用品,研發出以製香原料製造魚、雞、豬肉造型的三牲禮,祭拜完隨即燃燒,達到祭祀意義,也符環保。陳文忠認為,只要香藝館展示內容豐富、有特色,大家樂於進入香的世界,香藝產業文化遠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