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五顏六色的麵團,經過捏、搓、揉、掀、貼,然後再用小工具,靈巧地切、劃、刻、點,頃刻間,栩栩如生的捏麵就完成,不僅外國人驚嘆,中國人也讚嘆叫絕。非藝術世家出身的劉吉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換過許多工作,但每一次都是更貼近捏麵。他只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將童年的愛好,堅持「玩」到底,沒想到竟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榮譽—山花獎,成了享譽四方的優秀民間藝術家。
劉吉程出生在中國大陸遼寧省本溪的偏僻村莊,他捏的第一個泥塑作品,是一頭小毛驢兒,材料來自哥哥偶然找回來的泥,那是給媽媽做火盆用的。那泥很細膩,乾了不會裂,而且愈燒愈結實。劉吉程說,那個作品現在還在老家收藏著,偶爾想起來,仍非常懷念。
捏麵這門技藝,源自民間節慶糕點製作,至清代始成為一門觀賞藝術。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欣賞水準提高、收藏需求轉變,傳統捏麵技藝已經不能滿足。因此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這門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
用料上,為了克服傳統捏麵的缺點,務求作品不乾裂、不變色、不變形、不發霉,延長作品保存時間,並增強表現質感,劉吉程找了很多材料反覆實驗。基本材料還是麵粉和糯米粉,但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劑,將比例精確計算,使捏麵原料質量更標準、手感更統一。他的成品,保守估計可存放六、七十年。
技法上,劉吉程將很多繪畫的技巧融入其中。與其他麵塑藝術家不同的是,他不先捏出整體再上色,反採用各部分別製作的方式,然後再組合起來,真正突出了「捏」的特性,作品身上的衣物、飾品都是一件一件地穿戴上的,非常精緻。
題材選擇上,劉吉程偏好傳統戲曲的人物形象和仕女題材。仕女題材是捏麵領域的一大難題,很多人望而卻步,但劉吉程一直希望捏麵能像繪畫般靈巧,擁有高超的表現力。二○○九年某天,當他把《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最後一個作品的最後一個動作完成,他無意識地張開嘴不斷傻笑,女兒被父親舉動搞得莫名其妙,以為爸爸瘋了。
如今,已逾不惑之年的劉吉程,按照自己的規畫,從事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之路,經營捏麵培訓班,培養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