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漢字簡化之民粹狂潮的歷史反思

執筆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2015.03.09
1534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三月四日,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張國立和馮小剛在全國政協文藝組小組會議討論中表示,希望部分恢復有豐富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回歸學生課本。

馮小剛是大陸的知名導演,《非誠勿擾》即是其代表作之一;張國立是著名演員,曾在《宰相劉羅鍋》連續劇中,飾演乾隆皇帝。兩人因為從事文化工作,對中華文化感受特別深刻。

馮小剛認為,繁體字中的「親愛」二字最具代表性,「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而簡體字的表現形式則是「親不見,愛無心」,削弱本身的意義,無法體現對漢語言文化的傳承;他將和張國立一同提出建議,選出一定數量、有豐富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回歸中小學課本,更好地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漢字構造的六種類型,「親」、「愛」,改為簡體字,喪失原有意義,不過是其中之例而已,其他簡體字像「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都是漢字簡化後失去原有意義的明顯例子。

當前大陸流行的簡體字,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流行的三種意識型態:「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甲午戰敗之後,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相信:「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要救中國,一定要請來「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尊洋菩薩,而「民主」和「科學」要想在中國生根,一定要「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扔進茅廁坑」。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吳稚暉認為:「中國文字,遲早必廢」,北大音韻學者錢玄同呼應其說,寫了一封公開信給陳獨秀,認為:「中國文字,論其字形,則非拼音而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於識,不便於寫;論其字義,則意義含糊,文法極不精密;論其在今日學問上之應用,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為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記號。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之新時代。」

因此,他主張廢掉漢文,而代之以「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的人為文字Esperanto。在漢字尚未消滅,Esperanto尚在提倡之時,他主張:「用某一種外國文字為國文之補助」,「國文則限制字數,多則三千,少則二千,以白話為主,而『多多夾入稍稍通行的文雅字眼』」、「凡講尋常之事物,則用此新體國文;若言及較深之新理,則全用外國文字教授;從中學起,除『國文』及『本國史地』外,其餘科目,悉讀西文原書。如此,則就文字之勢力,既用種種方法力求減殺,而其毒燄或可大減」、「新學問之輸入,又因直用西文原書之故,而其觀念當可正確矣。」

陳獨秀給他的回函是:「吳(稚暉)先生『中國文字,遲早必廢』之說,淺人聞之,雖必駭怪,而循之進化公例,恐終無可逃」、「各國反對廢國文者,皆已破滅累世文學為最大理由。然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至於用西文原書教授科學,本屬至順;蓋學術為人類之公有物,既無國界之可言,焉有獨立之必要?」

其後的發展是:漢字沒有廢掉,人為文字Esperanto沒有成功,中文給改造成「與傳統文化」斷裂的簡體字,可是中國的科學並沒有因此而特別興盛,中國的許多大學仍然是用西文原書教授科學,大陸有識之士呼籲「部分繁體字回歸學生課本」,卻成為難上加難之事。

中國崛起之後,未來中國知識界必須嚴肅思考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明為基底,去吸納西方文明的精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知識分子必須了解西方文明的傳統,也要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大陸無法修正五四時期「民粹狂潮」造成的錯誤政策,反倒讓台灣的學術有一個可能的發展空間;使台灣成為整合中、西文明的重要基地。有志之士,盍興乎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