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玉(右)態度正向,育兒觀與眾不同,兒子朱鴻敏(左)是台大生,個性溫和,不在意被取稱泰勞。圖/記者李祖翔
李汝玉全家福。圖/李汝玉提供
前言:新住民已是台灣第五大族群,人數與原住民旗鼓相當,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與適應,很多新住民家庭已逐漸擺脫底層生活與悲苦的形象,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中堅分子,因此本報推出新住民幸福觀系列報導,希望讓讀者一窺他們如何在台灣扭轉社會印象,塑造美好的友善環境,成為幸福新世代。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泰籍媽媽李汝玉與老公來台灣多年,她以認真負責態度,為自己規畫四階段人生,還教養出一對就讀台灣大學資工系的好兒子和找到人生方向的藝術家女兒,打造令人欣羨的幸福家庭。
「兒子成績讓人放心,我擔憂的是他的傲性。」李汝玉對學業和品性都嚴格要求,讓受到威懾的兒子朱鴻敏,到大學四年級都還是乖寶寶一個,他說:「媽媽不只努力學中文,還希望教我們的人是好的,所以四處勘察,找好的環境,學校名聲、讀書風氣都在她的考量範圍內。」
善擇環境 教子有一套
李汝玉說,父母有義務替孩子選好的讀書環境,家長座談會一場都不錯過,「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國中時,數理資優的朱鴻敏被慣出惰性和傲性,瞧不起成績差的人,李汝玉就用故事和他講道理:「如果你是工程師,蓋了大樓,裡面只有空空的房間,會感到舒服嗎?而擺上家具、粉刷油漆後呢?你需要設計師!所以社會上是需要團隊的,數理優秀不等於一步登天、不需要別人。」
撫育長路 懂適度放手
二十一年撫育的漫漫長路,「希望他們未來幸福」便成了李汝玉的至高原則,「記得我對喜歡藝術的女兒說,妳可以讀高職!她嚇到了,想不到媽媽會支持。」
現在女兒就科技大學廣告設計系,每天都可以畫畫,成績也從後段變成全班前十,一路找回信心,「回想當初,如果我沒主動同意她選自己喜歡的路,也許現在她不快樂,而是在不斷補習的循環中痛苦著。」
李汝玉與先生都是泰國華裔,二十多年前台灣引進東南亞外勞,先生被派來當管理人,因此來台定居。李汝玉的中文是來台學的,在泰國,她有公立大學的文憑,讀的是食品科學,還有自己的工作,但在台灣,優勢成空,一切得從頭開始。
端正方向 人生就充實
李汝玉認為,自己有責任把孩子教好,不使他們成為社會問題,所以她訂了「人生四階段」的計畫:第一是在父母養育時,身為學生,努力讀書;長大後結婚,奉獻家庭、不埋怨、面對現實、活在當下;子女長成,回饋社會,錢不是最重要的事了,人生怎麼活才要緊;最後是年老退休期,開始積功德,在天堂保有一席之地!每二十年是一個階段,現在她五十歲,第三階段走了一半。
「在三十五歲左右,用兩至三倍的體力,把該做的事做好,未來才能做想做的事。」她代賣便當、當女工,最艱苦時一天有兩份工作,除了睡覺就是上班,先生也諒解。中文學好後,她到仲介公司當翻譯,也在中央廣播電台主持、採訪,等孩子長大則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公益,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新移民姐妹少走錯路。
而朱鴻敏成長路上,除了同學開玩笑、給他取綽號「泰勞」外,不覺得自己被歧視。在朱鴻敏眼中,媽媽很厲害,能吃苦及堅持夢想,他笑說:「不敢說媽媽有個成功的人生,但起碼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