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調查顯示,逾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的老人,仍有二十七萬人在工作,超過老人人口的一成;最主要的前三項原因分別是負擔家計(百分之五十一)、打發時間(百分之三十三點一)與「維持經濟獨立自主(百分之二十七點四)。
新老夾心族
過去中年人被稱是「夾心餅乾」,既要照顧長輩,又要撫養小孩;但現在老人也有不少夾心族,賺錢既要養高堂,也要養小孩。
衛福部日前公布,到去年底,全國二百六十四萬名老人中,從事有薪酬工作的比率為百分之十點三,亦即每十個老人中,就有超過一人繼續在職場拚老命。
調查顯示老人工作最重要的原因前三項中,有兩項跟經濟有關,分別是負擔家計與維持經濟獨立自主;維持社會參與也是老人工作的主要原因,其中男性老人退休後持續工作,比女性老人更重視社會參與的因素。
百分之四點六的受訪老人表示,工作是為了支援父母的經濟;百分之九點八為了提供子女、孫子女經濟支持,另有百分之二點五說,家中經濟情況有必要提供子女或孫子女經濟支持,但本身沒能力工作。
辛苦勞力工
但老人在職場上工作的行情高低差異極大,許多農閒的老人因無專業技術只能從事清潔或搬運等出勞力工作,一天僅能領一千元左右;也有些老人必須負擔家計,仍得勉強做勞力工作,非常辛苦。
調查顯示教育程度愈高的老人,仍是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老人中,百分之十點七表示常需要提供父母經濟支援,百分之十七點七表示要經援下一代。衛福部官員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教育程度較高的老人工作穩定,收入較好,較有能力奉養父母,或對下一代提供經濟支援。
半數無奉養
除靠自己賺錢,也有百分之四十三點九受訪老人表示自身財務靠「子女或孫子女奉養」,其次是百分之三十六點二是「政府救助或津貼」;與二○○九年上次調查相較,老人來自子孫奉養的重要性減少,來自政府救助或津貼的重要性增加。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台灣老人醫學會常務理事李龍騰表示,很多老人家的精神及體力都非常好,只要選擇適合的工作,例如避免搬重物等,應讓老人家繼續留在職場或擔任義工。
李龍騰說,限制老人工作等,等於是要他們在家生病,非常不公平;歐美等國已經考慮將老人家工作年齡放寬為七十歲,因為醫學及公衛進步,已能將老人家的健康照顧得非常好,從事腦力、教書等工作都沒問題,國內也應該考慮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