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復興航空二月四日從松山機場一起飛就發生空難,飛機驚險避開大樓的畫面讓人餘悸猶存,這也使得松山機場應否遷移的問題,再度成為爭論焦點。
松山機場建於日據時期一九三六年,當時機場所在還是市郊。光復後更名「台北航空站」,開始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是早年台灣唯一的國際機場。
一九七九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一度停飛國際線,轉以國內航班為主,直到二○○八年馬英九就任總統,積極推動兩岸三通,並將松山機場列為主要機場,續又開展與日韓的互航,才得以再現「榮景」。
一直以來,松山機場的遷移問題就倍受關注,包括前總統陳水扁在北市長任內,以及謝長廷、姚文智、蔡正元等藍綠政治人物在爭取參選市長時,也都提出遷移松山機場的政見。歸納支持機場遷移的看法,除了噪音汙染及禁建限制影響周邊的開發與房價之外,更重要的是安全性的問題。
立委羅淑蕾表示,松山機場是世界最危險的機場之一,機場東南角有空軍指揮部油庫,前面是基隆河,周邊都是密集的住宅和商業區,除了機場所在的松山和中山區外,包括內湖、南港等也都在「勢力範圍」內,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一旦發生事故意外,所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傷不堪設想。
中山區民眾秦先生也認為,長期飽受機場的噪音干擾,不僅生活品質低劣,房價也受到影響,這次空難就發生在生活左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更讓人覺得恐懼。「機場捷運通車後,桃園機場到台北市區的時間大幅縮減,松山機場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反對機場遷移者則認為,市區機場對商務旅客、民眾很方便,像是紐約拉瓜地亞機場、東京羽田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倫敦城市機場等,也都位在市區內。國民黨立院黨團副書記長林德福直指,松山機場有這麼多的班機起降,出事的幾乎都是復興航空,所以要被檢討的對象應該是復興航空,並不是松山機場。
另一個關係到能否遷移的問題,則是機場運量的轉移。根據機場統計年報,二○○八到二○一四年,松山機場的全年度航機架次從四萬九千二百六十四架增加到六萬零六百四十七架,旅客人次也從三百一十餘萬增加到了六百一十餘萬,甚至預估今年將達七百萬人次,高居台灣機場的第二位。
交通部航政司副司長葉協隆認為,以去年桃園機場三千五百八十萬的旅客量,根本無法再容納松山機場每年六、七百萬的人次;從現實面來看,至少要等桃機第三航廈和第三跑道二○三○年完工啟用後,才能來討論松山機場的遷移,「至少現階段是沒有這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