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電影《活著》

陳名能 |2015.02.07
2666觀看次
字級

文/陳名能

張藝謀常強調,他導演時力求多變,不重複自己,他以學院訓練的背景及他個人藝術的天分和修養,我們看到他的電影的多樣化,也看到他力求不重複自己的結果,不過他的專業背景的特質或侷限有時仍會透露出來。

若以《活著》、《我的父親和母親》為例,來看張藝謀的變和不變,這兩部影片無論是題內容或導演技法上,都是極端對比大異其趣的。也都可能是他最具藝術性,也最有可看性的電影,而且都有獨特的「張記」電影語言的標誌。

《活著》一般認為是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由於政治因素在中國大陸禁止演出多年,但在國外不僅受到佳評,也獲得多項重要影展的提名和獎項。

電影《活著》出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活著》,由余華和蘆葦改編,敘述一個賭光家產的富農子弟——福貴(葛優飾),和他的父親、母親、太太家珍(鞏利飾)、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外孫饅頭(在小說中叫「苦根」),一家四代,歷經四十年末國共內戰,五十年代反革命、大躍進,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卑微「活著」的故事。

中篇小說《活著》裡,福貴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認命的苟全在荒謬的時代中;電影《活著》,主要角色代表廣大農民,承擔悲苦命運的基調沒有改變,與小說最大的不同在結局,小說中所有的角色都死了,只剩福貴帶著一條老牛,向釆風的敘事者(作者)說自己的故事。電影則以福貴帶著家珍、二喜、饅頭為鳳霞和有慶上墳結束,張藝謀認為死太多人,過於悲苦沉重。

電影《活著》最特別的是,一直以道具來說故事,皮影戲的光影、聲腔及唱詞,不斷豐富敘事的進行,皮影戲箱更是貫穿全劇的角色,最後裝了小雞,並帶出有名的說白:「小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猶如詩詞中韻腳,在不停的打拍子。

水餃和饅頭也一再重複的出現,為連繫劇情的線頭。汽車更是重要的角色,福貴皮影戲的徒弟春生,在戰火中春生就表露喜歡開汽車,後來參加共軍去開汽車,戰後當上了區長,開車卻壓死了有慶,他來有慶墳前致哀,憤怒的鳳霞砸他的車子。

這些刻意的安排,看似偶然巧合,仔細想又似屬必然,此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正是電影《活著》最引人之處。電影《活著》加深了諷刺的黑色喜劇的成分,拉開視野,增減情節。此外,老宅子、煉鋼、眩麗的色彩(特別是紅色)等,在張藝謀的攝影機中,也都是出色的演員,拍成了這部講小人物的故事,卻近乎史詩的長河的電影。

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梁》,在名稱上就標示了以物件(道具)作為電影主要的象徵,這種情形在電影上並不少見,如《單車失竊記》、《紅菱艷》等。張愛玲的小說以物件和色彩,鋪陳烘托情節,刻畫隱喻心理,更出了名,如《金銷記》、《傾城之戀》等,成了現代小說的教科書,引領風騷。但在電影中一再利用多項道具來主導講故事的,並不多見,除了《活著》,還有《我的父親和母親》。(下周續刊《我的父親和母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