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下圖中)帶領研究生何昇晉(下圖左)和莊博任(下圖右),天天睡實驗室,首創「全電式自旋電晶體」(右圖),可讓電腦運算速度超過現行的千倍以上。圖/林秀姿
成大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下圖中)帶領研究生何昇晉(下圖左)和莊博任(下圖右),天天睡實驗室,首創「全電式自旋電晶體」(右圖),可讓電腦運算速度超過現行的千倍以上。圖/林秀姿
【本報台北訊】電晶體若想體積愈來愈小、速度愈來愈快,業界預料半導體產業在一、二十年後將遇到瓶頸,數年來全世界科學家無不絞盡腦汁研發,成大團隊率先研發出「全電式自旋電晶體」,研究成果登上二○一五年一月頂級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封面,可以取代傳統電晶體,速度快上一千倍,科幻電影情節中的超級電腦將成真。
成大物理系副教授陳則銘表示,線上訂票系統、網路銀行、信用卡、手機、電腦等都會用到電晶體,但傳統電晶體面積與速度都有極限,現在iPhone6使用的是20奈米,而台積電正在研發16奈米,英代爾正在研發10奈米,但科學家都知道發展到5奈米是極限,未來十年若突破不了,將重創兩千五百億美金的資訊產業。
陳則銘說,電晶體運轉原理就像水流在跑,中間有閘門,水流通過就是1,關起來就是○,如何加速閘門的開關,就能掌握速度。因此世界各國科學家提出新型態的「自旋電晶體」,結合電和磁,透過磁性來改變自旋電子方向,讓電晶體更省電、運算速度更快。但是,經過數年實務運作,科學家發現磁性材料注入後,和積體電路難以結合。
成大團隊陳則銘帶領研究生莊博任、何昇晉、陳錦宏與范儒鈞等人,自二○一二年起,決定跳脫利用磁性材料的思考模式,改採改變電壓來操控自旋電子的方向,可重新改寫傳統電晶體的運算速度,且更節省電力,如英代爾研發的電晶體若需要一伏特來啟動閘門讓電子改變方向,全電式自旋電晶體只需十分之一的電力,卻能達到一千倍的效能。
第一作者成大物理系博士生何昇晉和莊博任兩人在實驗階段,每天苦思不同對策,由於儀器設備及線路設計較為複雜,訊號也極度微小,因此幾乎都在夜間實驗,每天耗十二個小時以上,兩人每周平均分配兩至三天熬夜,終於苦熬有成。何昇晉說,希望此研究最後可以落實在產業界,協助半導體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