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觀園》 「寒」與中國古代文化

林之光 |2007.02.08
415觀看次
字級

古代稱貧窮讀書人為「寒士」、「寒人」、「寒儒」。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貧窮而有才華的讀書人則稱「寒俊」。「寒士」即家境貧寒,因此便稱出身「寒門」、「寒族」,例如成語「白屋寒門」。

為什麼稱貧窮讀書人為寒呢?《史記》中有這樣一則「一寒如此」的典故。大體是說:范睢,字叔,有才,很窮,投魏國中大夫須賈為門客。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回國後卻受毒打暈死,丟棄廁所。

范叔甦醒後逃到秦國,當了宰相。後來須賈出使秦國,范叔故意穿上破舊衣服來見須賈。須買不知,對他說,「范叔一寒如此哉!」後來就用「一寒如此」成語來比喻貧困潦倒,窮到極點的意思。

不過,「寒」字有時則是用作謙稱。例如,「寒門」、「寒舍」常作為自己家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十年(載)寒窗」的意思是長期日夜在窗下攻讀。

「寒」自然也滲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禦寒的衣叫「寒衣」、「寒具」。例如《宋史》劉恕傳:「自洛南歸,時方冬,無寒具。」家裡搗衣服的石,及其搗衣聲叫「寒砧」;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不加熱的食品如乾果、水果叫「寒饈」。

「寒士」、「寒人」家境貧寒,難免出現因貧困而有的窘態,古人稱之為「寒酸」、「寒磣」、「寒酸氣」、「寒酸相」。更有趣的是,由於冬寒,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也就是「噓寒問暖」的意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