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作曲家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一八四○年生於維亞特卡省邊境一個礦區小鎮。他自幼喜歡音樂,身為礦山總工程師的父親雖不反對其兒子學習音樂,卻不支持他將音樂當作終身職業,並強迫柴科夫斯基學法律。
柴科夫斯基在法律學校攻讀期間,業餘學習鋼琴、樂理,並嘗試作曲。雖得不到父親的贊同,但他對音樂的熱愛從不曾減退。
一八六三年他甚至放棄法律公職,決定餘生專攻音樂。
一八六八年,柴科夫斯基開始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的成員交往,在他們的建議與影響下,完成了著名的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他的作曲風格逐漸與國民樂派疏離,偏向西歐作曲家的樂風。他譜寫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最初遭受尼古萊.魯賓斯坦的惡評,但卻在美國首演獲得空前的成功,如今成為世人最喜愛的柴科夫斯基作品之一。
一次失敗的婚姻令柴科夫斯基企圖自殺,當時動盪的社會狀況令他感到窒息,天生的多愁善感造就了他敏銳的感覺,這一切主宰著他的音樂創作。患有憂鬱症的他經常處於絕望、孤寂而落寞的情況,可是他卻透過音樂宣洩強烈的感情,顯示出特有的個性和風格。他的作品結合俄羅斯本國民間音樂的特質和西歐傳統的和聲對位裝飾,以豐富的旋律抒情而反復延伸,製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柴科夫斯基比較受人矚目的作品包括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幻想序曲《哈姆雷特》;歌劇《葉普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其中《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更是讓人津津樂道。有人將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比作生命最純粹的光輝,而柴科夫斯基的《悲愴》則是揭露死亡最深沈的悲慟。這部作品在第一樂章中呈現出對生命的熱情;第二樂章描述的是浪漫的愛情;第三樂章則形容失望和沮喪;第四樂章以悲痛而哀傷的死亡為結束。這是柴科夫斯基最後一部交響曲,在完成後一周,他便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