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七十八個大專科系將消失,這一波停招,除了招生不易外,多少與設立科系不符社會所需有關。關鍵在產學間少了一條鞭運作。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台灣所有公私立大學想永續經營,每一科系系主任等主管,要在招生前,讓學生及家長看到未來願景。
如果找到畢業後就能上班的公司掛保證,學習過程有提早「見習」機會,任教老師也能到相關公司「研習」,雙贏可以預見時,停招的一定不是這些科系。
如元智中國語文學系強調「從做中學習」,請業師教學生承辦藝文活動,並到報紙雜誌實習。大四必修「畢業製作」,去年有學生靠畢業作品進入《商業周刊》等雜誌上班,更有人被作家黃春明賞識,到他的工作室任職。
這都與創校者用心有關,顯然中文、觀光、休閒等服務業科系不受青睞並不是主因,求新求變才是關鍵,值得現存許多科系思考!
陵頡(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