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瓔珞經》或名《菩薩瓔珞經》、《瓔珞本業經》,僅二卷,姚秦時代(約西元三七六年)由竺佛念譯出,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本經有二大重點:敘說菩薩階位、三聚淨戒等之因行。本經與《華嚴經》關係密切,乃在於:
一、「本業」二字屬於華嚴系列用語,例如《菩薩本業經》乃《華嚴經.淨行品》的單獨流通本。本業,係指「菩薩本來之志業」義。
二、《瓔珞經》與華嚴的教相相合之處甚多,尤以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即「等覺」)、妙覺等五十二位菩薩行位而有名。本經中的十信是以「十心」代替: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十種發心象徵了十項趨向佛種之動能,誠為初發心菩薩的基礎。
事實上《華嚴經》並無「十信」,後人為了讓階位完備,遂有兩種作法:一、以經中的〈賢首品〉代替;二、以《瓔珞經》的「十心」代替。
然而「信」與「心」有何關係?那是因為早期譯經時代菩薩的階位以「位」或「心」稱之,如十信位又稱十信心、十回向位又稱十回向心,故知「十信」與「十心」是互通的。
《瓔珞經》的一大貢獻是,菩薩階位之數量、名稱,諸經本來不一,後人發現本經的「五十二階位」最齊備,故皆以此為準。
然而為何後世多張冠李戴,以為此說出於《華嚴經》而忘了《瓔珞經》?可能是把二經混淆了,或是《華嚴經》的菩薩行太精采,其光芒遮蓋了他經之故。
不過考據史實,印度並無《瓔珞經》的存在,而中國的《出三藏記集》之譯經部分則無本經之名,而將之列於失譯雜經錄中。《歷代三寶紀》另載,本經除竺佛念所譯之外,尚有宋代智嚴所譯。此外,近代有學者由種種資料佐證,主張本經乃中國人撰述。
這種印度無、中國人創作的情況,於《梵網經》亦是如此。而《梵網經》與《華嚴經》又關係密切。如此,變成《華嚴經》、《梵網經》、《瓔珞經》三者互有關係了,下回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