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陸龜還是海龜,都是近年受國際重視的生態保育對象。
圖/楊濡嘉、潘欣中
無論是陸龜還是海龜,都是近年受國際重視的生態保育對象。
圖/楊濡嘉、潘欣中
文/羅智華
除了正常進食外,也有爬蟲類動物是拜這些保溫工具之賜而順利繁衍後代,像是位於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裡的蘇卡達象龜阿美,就在這陣子順利產下15顆卵。園方表示,為了扮演好傳宗接代的角色,盡責的象龜阿美可是在產卵前幾天就已經在四處找尋適合產卵的地點,利用自己的前腳東碰碰、西踏踏尋覓好地點來挖土、以創造適合產卵的環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在台灣習俗中,我們常以烏龜來比喻長壽的吉祥之意,但在現實生活中的烏龜卻沒有這麼幸運,光是想要順利成長到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年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烏龜是成長緩慢的動物,很多瀕臨危險的烏龜通更需要經過十至十五年的時間,體型長大到一定程度後才具備繁殖能力,但在人為捕捉或環境汙染等情況下,不少烏龜根本還來不及長大就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不見。
以綠蠵龜等海龜為例,海洋汙染已成為威脅牠們生死存亡的最大問題。像我們所製造的寶特瓶、塑膠袋等垃圾,有時就可能會被綠蠵龜誤食,楊瑋誠表示,曾經就有環保團體在海龜體內發現了塑膠製品等人為垃圾,讓人看了不禁搖頭嘆氣。此外,人為走私或是棲息地遭破壞等情況亦是造成烏龜來不及長大的原因之一,根據統計 ,光是台灣去年查緝到的食蛇龜走私就超過七千隻以上,也讓許多動保團體大聲疾呼捍衛烏龜生存權的重要性,全球瀕危龜類保育更是近年來世界各國重視的生態保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