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成語「沆瀣一氣」,詞典的解釋是: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其實,「沆瀣」原本並無「臭味」之意,這不過是由笑談鑄成的一樁冤案。
語源出自《南部新書》,是宋代學者錢易在該書講述的一件唐朝科場軼事。
話說唐僖宗乾符二年,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崔沆」任主考官,錄取了一名叫「崔瀣」考生。由於考官與考生都姓崔,且一名曰「沆」,一名曰「瀣」,二字原意同為夜間的水氣和露水,在詩文中通常連綴使用,很自然就激發好事者的談興,打趣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本來只是一種巧合,客觀上也無舞弊之嫌,但語言和事情的傳播,卻常常積非成是或約定俗成,日久,「沆瀣一氣」就從玩笑話變成了含貶義的成語。
如今看來,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誤讀和傳訛。這也警示我們,小道消息、酒後談資、坊間笑料一類的傳言,有時極具殺傷力,實在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