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惜福的綠生活 文字/阿默 |2015.01.04 語音朗讀 22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一個充滿實驗性質的多功能空間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阿默和赤牛仔夫妻倆都來自農村,豐富的童年記憶和生活經驗,成為他們紮實又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他們在生活裡信手拈來,不僅把廢棄的汽車零件、老舊木材,創造成一件件實用的生活藝術品,更力行實踐惜福愛物、環保綠化,從他們身上看見了生活的昇華,美學的創造,一種充滿喜差點被一把火燒掉的四片廢棄紅檜玻璃門,改造成客廳大窗,陽光充足,大白天都不必開燈。 2010年被颱風吹倒的苦楝樹,結合汽車鋼板,成為典雅實用的桌子(154×69×72 公分)。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利用二手材料在屋頂建一個木平台,可曬衣物、可睡午覺,還可種菜。這個綠意盎然的屋頂菜園使用的便是廚餘處理過後的肥料呢!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以汽車廢材焊成的樓梯扶手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用汽車鋼圈做成的簡易爐灶,也可以消化掉赤牛仔木作留下的竹頭木片。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這個多功能的土灶,架上能煮能蒸,灶肚裡烤披薩、麵包,冬天還能夠當壁爐取暖。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文字/阿默 手作/赤牛仔 阿默和赤牛仔夫妻倆都來自農村, 豐富的童年記憶和生活經驗, 成為他們紮實又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他們在生活裡信手拈來, 不僅把廢棄的汽車零件、老舊木材, 創造成一件件實用的生活藝術品, 更力行實踐惜福愛物、環保綠化, 從他們身上看見了生活的昇華, 美學的創造, 一種充滿喜悅知足的生命積累。 老空間.新改造 我們家的地坪面積共四十五坪,房子本身占二十八坪,其餘十七坪空地在買屋時因需要加蓋了鐵皮屋,後半部做為家人活動的起居間,前半段則充當修車的地方,加上正屋騎樓的空間,大致可停放三輛待修的車輛;空間雖稍嫌侷促,功能還算具足,近三十年來湊合著使用,也養活了一家老小而衣食無慮。 這個修車間面朝偏東的北方,漫漫夏日,南風不進,鐵皮屋頂低矮,頗為悶熱,然而入冬之後,北方下來的寒風迎面襲來,我們開店營生,無遮無擋,可就苦了修車人。自十多年前開始,我一直在心裡盤算著,有一天定要親手拆了這屋子。 從來我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改變」一直是我生活裡重要的動力之一,也因為勇於改變,在最近的十年之間,始終維繫著我們對未來生活無限的憧憬;也因為樂於「改變」,從二○一○年開始,我極力鼓吹赤牛仔縮小營業範圍,縮短工作時間,開始投注於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學習,也順勢借空間重整之名,大刀闊斧拆了修車間的屋頂,一遂我多年的心願。 修車間變成了天井,隨即在天井裡築了個小花圃,栽下一株月橘及桂花樹,一掃二十多年來的悶熱幽暗,抬頭,一方青天在上,日正當中時,滿院子燦亮的陽光,或者冷不防花香迎面襲來,這才看見月橘或桂樹正盛開著花呢! 此外,更在起居間的屋頂用二手材料建了一個木平台,利用這個平台曝曬衣物或加工的農產,甚至種了一些菜蔬,更妙的是冬天帶著小狗在平台上午睡,在曬衣架下方鋪上蓆子,睡時頭臉躲在衣物的陰影裡,身子則曝在溫暖的陽光下,身旁的小狗不時發出舒服的鼾聲,一覺醒來,陽光正炙,翻身換個地方,或者繼續睡,或者靜看藍天如一張信箋,看燕子繞過屋脊,雲淡風輕。 雨水回收 在我小的時候,必須每天幫母親打水;對八十二歲的婆婆來說,更是經歷過乾淨飲用水的得之不易;現在,孩子雖然年輕,也深知省水之道並徹底執行,不嫌麻煩的多層次使用水。洗手槽不接排水管,直接用桶子接水,較髒的水沖馬桶(使用我的家事皂洗手),較乾淨的水用來澆菜、澆花。我們都覺得,把政府花許多錢才變乾淨的水拿來沖馬桶或澆花木,用得實在心虛。 知道我們想做雨水回收,朋友把他不用的水塔送給我們。這個水塔安裝在菜園一角,從上層屋頂收集來的雨水除了供菜園使用,還能事先用來拖地,或在水充足時供廁所沖水。另一個雨水收集槽設在二樓陽台,連接水管到樓下後巷使用,除了拖地,還可以沖刷小狗的尿尿。 台灣的水資源很珍貴,雨水回收也是把水截留下來的好方法。在我們身邊,有愈來愈多人在做這樣的利用;有朋友住在高山上,水源取得不易,她的日常生活全仰賴收集的雨水;即使身處都會裡,也有朋友習慣在雨天時放幾個桶子裝水,他說這樣一來,澆花的水就有了。 廚餘堆肥 一直對自然的東西有股無法抗拒的歡喜和吸引力,因此在起居間靠後巷的角落,赤牛仔應我的期望,作了一個多功能的土灶,架上能煮能蒸,灶肚裡還能烤披薩、麵包,冬天當壁爐取暖,還可以消化掉赤牛仔木作留下竹頭木片。 除此之外,多年來我也回收廚餘,是以覆蓋的方式進行。每天廚餘進收集桶後,就覆蓋一層赤牛仔木作後的木屑,一星期大約製造了二十公升的量,然後每周帶回山上做堆肥。 後來,從朋友小毛(孫崇傑)處學到一套居家堆肥的作法,利用他送的收集桶和菌種,每天廚餘進桶後一樣覆蓋木屑(將木屑的處理問題化為資源),再添加微生物菌,不僅讓廚餘的分解更快速,也不致造成發酵後的臭味;而且在堆積過程中會產生液態肥,只要收集後在其中添加適量糖蜜,大約經過十五天,就會培養出米白色粉狀的菌種。到了這個階段,就成了發酵完成且無臭味的液態肥了。 這樣的液態肥,原液可以做為疏通水管及馬桶清潔劑,稀釋兩百倍至四百倍之後就是極佳的花木蔬果的液態肥;家裡有了屋頂菜園,更簡化了廚餘的問題,果皮菜渣之類的生廚餘部分埋進菜畦消化掉,剩餘的量相對變少,發酵中或發酵完成的堆肥再也無須大老遠的送回山上了。 我更進一步準備用兩個更大的桶子輪流收集廚餘,若裝滿一桶就靜置,再換另一桶進行收集,待第二桶裝滿時,第一桶差不多也已經腐熟完成,變成鬆軟的黑色腐植土了。那時就可讓它回到屋頂的菜畦裡,讓我們消費後的剩餘價值再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來,這真是令人愉悅的事情啊! 居家廚餘堆肥不難,只要家裡有一個閒置的小空間就可以進行,而且比等待垃圾車方便、省時;我家廚房後面就是一道小巷,平時除了媽媽和我較常進出,就只有家裡的小狗會在那裡便溺,掃起狗便順手倒進收集桶,正好一併處理。 前一篇文章 都市小農孵 推廣綠的概念 下一篇文章 【自給自足田園生活】醫師農夫黎旭瀛&食育媽咪陳惠雯創立 自然農法的幸福農莊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徜徉花海半日遊 【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 羅山有機村 解除小黑蚊魔咒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