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農孵 推廣綠的概念

文/尤文、郭昱宏 圖/都市小農.孵粉絲專頁 |2014.12.28
2397觀看次
字級
都市農耕網的logo
都市農耕網成員製作宣導手冊,推廣都市農耕的實施方法,還附上種子供種植。
都市農耕網成員在屋頂種菜。 圖/都農網義工陳浣蓀提供
都市農耕網舉辦推廣講座活動,希望更多人了解都市農耕議題,並身體力行。右為義工與農夫們晚間於屋頂開會。
都市農耕網舉辦推廣講座活動,希望更多人了解都市農耕議題,並身體力行。右為義工與農夫們晚間於屋頂開會。
由都市農耕網的義工與農夫們在屋頂上所開闢的菜園。

這些成員來自不同背景,

有的是家庭主婦、

有些是民間團體,

甚至是學生。

他們聚集在此,

是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理念——推廣都市農耕。

為了推廣這個概念,

他們舉辦演講、製作推廣手冊,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都市農耕的重要性。

傍晚,一間租借辦公室中,「都市農耕網」的幾位義工正在開會。每個人滔滔不絕,而手也沒停下來,摺疊著好幾百份推廣手冊《都市小農孵》。

這些成員來自不同背景,有的是家庭主婦、有些是民間團體,甚至是學生。他們聚集在此,是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理念——推廣都市農耕。為了推廣這個概念,他們舉辦演講、製作推廣手冊,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都市農耕的重要性。

●一場演講 變成不散的筵席

劉哲瑋是都市農耕網的成員之一,在進入都農網前參與了一個團體,名為「大猩猩綠色游擊隊」。該團體的理念是找到城市中的閒置空地、畸零地、甚至是樹穴,並且在上面種植可以吃的植物。

透過這樣的行動,劉哲瑋發現,看似擁擠、使用密度飽和的城市中,竟然還有許多閒置空間可以拿來種菜。然而,他們並非唯一發現這個事實的人,隨著都市農耕這個議題漸漸受到許多人的重視,都市仍有許多空間可以種菜這個事實也逐漸被許多人挖掘。

二○一四年初,在華山綠工場舉辦了一場有關都市農耕的演講,這場演講成了「都市農耕網」的發起點。這群共同關心都市農耕、且身體力行在都市中耕作的人齊聚一堂。結果,演講結束了,大家卻沒有散去,由於理念的契合,他們於演講後成立了「都市農耕網」組織,開設臉書社團,積極推動都市農耕概念,半年內,有三百多個成員加入並響應。

都農網的開會時間並不固定,但都會公布在網路上,邀請大家參與討論。開會時,有人輕鬆吃著晚餐,討論有關都市農耕的嚴肅議題,推展都市農耕的計畫也是按部就班進行著。例如,理念的演講、推廣手冊的包裝進度、甚至台北市長候選人對訴求的回應,雖然看來隨性,但是一切都在計畫的軌道上,逐步運行。

●一瓢咖啡渣 活絡都市好厝邊

都市農耕的必要性在哪?

都市農耕網義工陳浣蓀表示,都市農耕其實注重的是種植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這是他們目前想到解決都市人互動疏離的辦法之一。

此外,都市農耕的好處真的不少,因為自己所栽種的蔬菜,較不會噴灑農藥化肥,這有助於解決現在人關心的食安問題。

都市農耕與一般農業並不相同,一般農業注重收益,一開始就得決定種植面積與總產量;至於都市農耕,則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運用一塊土地來種菜,不計算產量多少,而是在收成後,將青菜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拿來贈送給更需要的弱勢團體。在都市農耕中,享受的是栽種的過程,而不是注重獲得多少。

當然,都市農耕最強調的概念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除了栽種時的互動外,以堆肥技術為例,他們採用「雲和堆」,即咖啡渣和廚餘混合製成的肥料。

而咖啡渣的取得必須長期依賴附近的咖啡店,因此栽種者便會和咖啡店店員建立感情,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配合,他們甚至繪製了「咖啡渣地圖」,讓大家能夠在網路上輕鬆查詢,哪裡可以方便取得咖啡渣。

透過這些生活上的互動,都市農耕確實能讓比鄰而居,卻彼此疏離的都市人,在互助中建立情感的聯繫,而這正是現代都市中最缺乏的。

●民眾一畦田 都市農夫夢仍遠

「台北市的閒置土地,其實比你想像的多很多。」都農網成員蕭翔鈞笑著說:「據調查,台北市仍有一百九十八公頃公有空地,在城市中更還有許多公有建築物屋頂、校園空間也可利用。」都農網的成員們想到在屋頂種菜,因為建築物已完工,短暫沒有拆遷的危機,所以適合長期耕作,而在屋頂種菜只需要獲得大樓住戶,以及相關人員的認可就能執行,較沒有法規的束縛。

大安區錦安里的區民活動中心,它的屋頂便有一處菜園,提供上過社大農耕課程的民眾,上網認領土地、種植蔬菜。然而,這僅是台北市少數幾個成功案例之一,現在,台北市雖有許多閒置土地,但許多公共空間仍受法律限制禁止自行栽種作物,即便是屋頂,也需要經過居民以及社區管理相關人士的同意,才可能在上面進行農耕。

都農網成員認為,都市農耕是市民應有的生活權利,政府應協助在社區普遍推動,而非立法禁止。都農網成員劉哲瑋說:「在都市種菜目前算違法,所以都市農耕網的成員們也在為公有地的開放而努力,希望改變現有的法規限制。」

●都市農耕網 理念凝聚的團體

都市農耕網,沒有特別的發起人或者中心,只有參與的多或少。除了常來開會的幾位成員,大部分都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但只要有人發布訊息,例如演講、製作宣傳手冊需要人手,各路人馬便會紛紛前來幫忙,大家都是不求回報的付出。

這樣一個去中心化、沒有金錢利益的團體,之所以能夠營運,是因為這是一個以理念——都市農耕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而聚集的團體。都農網義工蘇尹育表示,她覺得都農網是一個熱血的組織,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卻願意犧牲下班時間,為這個團體付出。她說:「在這邊會發現大家是有共同的夢想、共同的願景,甚至下班時來做手工,也是為了這樣的願景在努力。」

延伸閱讀:

˙都市小農孵臉書粉絲專頁http://goo.gl/rg34ZH ˙大台北市的都市園圃地圖http://goo.gl/TQw0eq

˙台北都市農業的協作平台g0v hackpad http://goo.gl/G8HFvl ˙咖啡渣地圖─社區雲和堆 http://goo.gl/vb6pJD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