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與檯子 出身

林黛嫚 |2015.01.01
1351觀看次
字級

文/林黛嫚

在臉書上看到一段文字,青年小說家許榮哲為了辦已到第十屆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活動宣傳寫道,「我可以非常驕傲地說,台灣七、八年級的青年作家,恐怕有一半來自這個營隊」,還說常常在演講的場合,參加過營隊的學員來相認。強調某些青年作家來自這個營隊,是在說明這些作家的出身,為他們尋找歸屬與認同;我擔任中副主編期間,在某些文藝活動場合,偶有友報的主編這麼說,「這些是你的作者」;老主編孫如陵談到中副的作者聯誼茶會時也說,「作者如雲,其中不乏中副『出身』的人物」,可見文壇中確有文人圈圈或流派的說法。許榮哲的這段話,讓我想起我主辦過的文藝營。

文藝營在台灣最早發展的是「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一九五五年成立的戰鬥文藝隊(後改為戰鬥文藝營),一九六八年又改為復興文藝營,四、五年級的文藝青年很多人都參加過這個營隊,我在讀師專及任教小學時二度參加過這個營隊。曾經擔任過《幼獅文藝》主編的瘂弦先生也兼任過復興文藝營的營主任,後來他參與創辦《聯合文學》雜誌,便也辦起「巡迴文藝營」,迄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

我為什麼要辦文藝營?接編副刊之後,所做的事都是勇往直前,很少去想為什麼?如今想來,大約是受了梅新主編的影響,知道弱勢媒體要靠活動來擴大影響力,加上我可能是《中央日報》歷來最年輕的副刊主編,舉辦青年營隊,給年輕創作者參與文壇活動的機會,正和我的理念接近,何況,我自己參加過文藝營的愉快經驗也是原因之一吧。

第一屆「青年文藝營」在創校不久的花蓮東華大學舉辦,雖然辦文藝營的初衷已如前述,不過在坊間眾多文藝營中我也想辦出自己的特色來,取名「青年文藝營」,並且定位為進階版的文藝營,參與營隊的學員費用全免,但要經過甄選,希望來參加的都是有創作基礎的文藝青年,在這個營隊裡結交同好,同時授課內容也經過精心設計,期能增加學員的創作能量。花蓮東華大學之後,又在台東師院及新竹交通大學辦了第二屆及第三屆,終因經費爭取不易而告一段落。每一屆招收三十多位學員,三屆下來參加過的學員也有近百位,也許大多是已經有點創作成績的青年作家,也許是《中央日報》及贊助單位「李連教育基金會」的黨政色彩濃厚,我沒有經驗過許榮哲所說的「常常有學生跑來跟我說他或她參加過搶救文藝營」,在網路上搜尋,也只有潘弘輝和莊樹諄把參加過「青年文藝營」加入個人履歷裡。

黃春明早期的小說〈城仔落車〉在《聯合副刊》發表,十八歲的劉靜娟在《中央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古蒙仁的第一篇報導文學作品登在《人間副刊》,這些作家寫到今天,不會再有人惦記著他們是哪一個文學媒體「出身」,步入文壇需要媒介,持續的創作成績卻得靠自己。

不過,我還是私心期盼有那麼一天,一位成名作家對我說,「我是第某屆青年文藝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