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在進行一個正式宣導的動作,新的政策最快明年一月正式實施,將有五十萬人受惠……」
這種贅詞連篇,廢話滿紙的官腔官調文章,電子及平面媒體成篇累牘,經常可見,已引起語文學者和國文老師憂心。
這現象也引起閱聽人反感,陣陣議論,成了社會公共話題。
媒體是社會公器,如何適當運用,是媒體人的職責,社會也有責任監督。在政治高壓的年代,嚴格管制媒體,不隨便開放設立,長年只有幾家報紙,張數和版面也有限制,為了有限的版面做最有效運用,對稿件的寫作與字數都高要求。
五十年前筆者進入當時一家主流大報採訪新聞,長官一再要求新聞精簡流暢,「三個字能表達的不要用五個字寫」,有些記者無法體會,大新聞小寫,小新聞大寫,主管看了當面就揉成一團,丟入垃圾桶。
半世紀前我在世界新專就讀,當時國文老師批學生作文,以長短論分數,但教我們新聞寫作的老師張佛千卻逆向操作,要我們愈簡短愈好,每次上課隨興出題,限字數不能超過三百字,還強調像迷你裙一樣,要愈短愈好。
當時學生還當成是笑話,一直進了報社工作,才知道老師的用心,讓我們能揮灑自如。張教授如地下有知,看到現在拗口的新聞稿,一定躑地三嘆!
現在媒體常出現「政府正在進行一個正式XX的動作」這樣冗長無味的字句,有學者歸咎版面太多,記者不得不灌水填版面。
至於官腔官調,也是媒體工作者的怠惰失職,在專制政府的年代,官員普遍有治民牧民心態,為人民做件事就是恩惠,因此都會以「上對下」強調嘉惠民眾,現在官員發新聞稿,也會出現類似字眼。
民主社會官員稱為公僕,為老百性做事理所當然,只是媒體不用心,寫新聞照抄新聞稿,才有「嘉惠多少人」、「多少人受惠」的新聞出現。
媒體人用點心寫新聞吧!不要一再「進行」,一再「正式」,無如此必要。
煮字(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