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蛇」的本字,後來才假借為「其它」的它。
「它」在甲骨文中,即像一條三角頭形、垂著彎曲尾巴的長蛇之形。到了金文、小篆,蛇頭變大,蛇身變小變短,樣子就像一條垂身在地、鼓著毒腮、抬起頭來的眼鏡蛇之形。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它,虫也。從虫而長,像彎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上古人民居住在草野中,害怕蛇,是故相見多以「有沒有遇到蛇?」作為互相關心的問候語。猶中國某些地方怕恙蟲,相見多問「無恙否?」台灣人早期多貧窮,相見多問「吃飽了沒?」是一樣的。
蛇在古代讓人害怕,如稱「毒蛇猛獸」,代表極大的災難。但蛇也常是許多民族的圖騰崇拜物,如人類始祖女媧,相傳即是個人面蛇身的女神;「蠻」、「閩」二字即可能是蠻族、閩族之人常把無害的蛇馴養在家,以作捕鼠、防止其他毒蛇猛獸進屋的民族。如今雲南少數民族也多有以蛇作為其族的圖騰吉祥物者。(本專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