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要買賣,該聽專家的?還是用經驗來自己做判斷?
華爾街的某個陰鬱十月天,當時出現了所謂的「亞洲金融風暴」,道瓊工業指數—測量市場健康的重要指標—應聲大跌超過三百點。股票交易速度如此之快,加上股價暴跌,顯然一定有人惶惶不安。專家結結巴巴說著不完整的句子:「亞洲金融危機蔓延……可能導致全球危機。市場崩盤…或許該賣股票了。」沒錯,這種情況可以稱為恐慌。
但是散戶投資人卻沒有呼吸困難、也沒有大汗涔涔,這些人當中,有沒有人打電話給經紀人說要賣股票的呢?一個也沒有。一般投資人反而說出專家應該說的話:「市場有漲有跌,只要你的投資符合目標,不需要跟著每天的波動七上八下。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看場棒球比賽,放輕鬆點。」
隔天,菜籃族的看法大獲全勝。股價立即反彈,幾天內,股價甚至比「危機」發生前還高。
專家對於令他們驚聲尖叫的金融風暴應該說什麼呢?危機前一天就喊「賣、賣、賣」嗎?「嗯哼,這樣好多了。」
財經大師萊爾認為,從這起事件得到的教訓:你可以把每一塊錢,像專家一樣聰明投資,甚至比專家還聰明。為什麼呢?專家之所以會恐慌,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假如你是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人,隔天你操盤的績效就會在報上揭露。如此一來大事不妙了,全世界一下子就會認為你是個笨蛋,那是非常難為情的。
此外,你擔任基金經理人的薪水,很可能和你過去一年來投資組合相對於大盤、或是相對於同儕管理的基金績效表現相連結。萊爾認為,沒有一個專業經理人想成為最後一個賠本拋售股票的傻瓜。另一方面,你可以是傻瓜,而這件事只有你的配偶知道(說不定這還是你們夫妻之間卑微的結婚誓約呢)。那會給你時間思考,評估一個投資決策究竟是錯誤的,或者你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明智的。
萊爾說,在現實生活中,顯少有人能在壓力下做出睿智的決定。當你面臨一場「大災難」,或者手上握有「熱門股票」要處理時,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深呼吸,仔細思考幾分鐘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