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蔡永明近半年新作〈佛與菩薩〉。
以石雕沙彌為發想,創作〈來自何方〉。
圖/蔡永明提供
【記者林洛瀅台北報導】「感性與理性的對話│蔡永明繪畫個展」是油畫家蔡永明中期與近年創作,他以畫作分享個人故事,其中〈來自何方〉與〈自在〉,是他走訪佛光山與佛館場景為靈感,傳達對生命體悟,最新作品〈佛與菩薩〉,則傳達自我學佛期許;六十件作品即日起至明年一月十一日在台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展出。
石雕觸靈感
探討心內在
二年前,蔡永明受邀參加佛陀紀念館落成欣逢建國百年發起「建國百年.百位畫家畫佛館」活動,他虔心感受佛館之美,除了當時繪畫〈佛牙舍利佛光普照〉捐贈佛館作為典藏,之後又以花圃的石雕沙彌挑水動作為靈感發想,創作〈來自何方〉與〈自在〉。
蔡永明說,當看到佛光山後花園與佛館花圃,一尊尊石雕沙彌有提水等工作模樣,表情歡喜自在,也觸發探討生命的過去與未來,之後創作〈來自何方〉,以線條逆時針往內繞,以及塊面營造空間視覺,中間的小沙彌托腮閉目觀照自我,代表生命也許就像輪迴一樣,永遠存在「生命的時空」。
蔡永明表示,〈自在〉原名為〈何處去〉,與〈來自何方〉相呼應,畫作四周有高低不一的山峰意象,右邊的人背對著敞開雙臂,面對崎嶇險惡道路,除了傳達如同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去年新春墨寶題詞「曲直向前 福慧雙全」,滿心歡喜自在必能達所願,觀賞者如圖中人,面向朝陽充滿著喜悅與希望,也暗喻當人生走到盡頭時,回顧過去、面對死亡,是否依然無所畏懼、觀心自在。
佛光永普照
力行菩薩道
在蔡永明近半年最新創作〈佛與菩薩〉,以蓮花指代表佛陀,側臉為菩薩,以深色抽象漸層重疊意象,營造宗教神秘氛圍,象徵菩薩幻化各種面貌,主要構圖背後色彩較光亮,靈感來自他個人收藏佛菩薩像古物,陽光照射佛菩薩像背光所反光折射的感覺,上方中間黃色圓形如太陽般閃耀,象徵佛光普照世間。
關於作品落款,蔡永明自謙地說,落款是藝術家畫完最後的動作,在菩薩右下角有一處繽紛色彩斑點,如同通往菩薩道,他落款在相同位置,自許雖然目前還是凡夫,期望有朝一日也能行菩薩道。
技法偏感性
思惟轉理性
蔡永明創作生涯四十年,在職場教學工作中,不斷研發從中實驗新媒材應用於繪畫,進入研究所後拓展視野與觀念,或許因為佛緣,他的繪畫創作偏向禪與哲學等思考性題材,期盼畫作能啟發觀賞者對生命看法。
展出六十多件作品,看到蔡永明藝術領域三個階段成長,原創時期以轉印繪畫技巧,中期偏向生活百態,技法開始轉偏向感性,近期則是傳統油畫技巧,但是觀念思惟偏為理性。
蔡永明強調,「感性與理性」也是生命經歷,人時常活在感性與理性的對話中,對話似乎暗喻著對立,但是感性與理性應該融合,隨著歲月增長,思考著藝術意涵與生命的意義,意圖開創心靈領域與遞變的時代人文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