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九年八月六日拍攝的三峽大壩
二O一二年七月五日一名男子在拍攝三峽大壩三個洩洪深孔洩洪。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昨天是中國大陸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二十周年紀念日。這樁工程投入運作十一年來,特別是連續五年成功實施一百七十五公尺試驗性蓄水後,綜合效益充分發揮。同時,經過治理,一些不利的影響也開始呈現減少趨勢。目前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三峽升船機是唯一的在建項目。今年七月,大陸國務院已啟動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工作。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世界上綜合規模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工程開工。大江截流、雙線五級船閘試通航、首批機組發電、實現一百七十五公尺蓄水。二十年來,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生態等多方面源源不斷發揮綜合效益。
防洪,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的;自古長江水患是中華民族的大患。長江最近一次給中下游地區造成慘重損失是在一九九八年,當時中下游五省死亡人數超過三千人,直接經損人民幣兩千多億元。
三峽工程建成運作後,可攔洪庫容達兩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公尺,相當四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下游最險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二○一○年和二○一二年,長江兩次發生大洪水,最大流量均超過一九九八年峰值,但三峽工程攔洪削峰百分之四十,江水準穩流過中下游地區。
蓄豐補枯 水資源銀行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三峽電站裝機容量兩千兩百五十萬千瓦,至今累計發電超過八千億千瓦時,被輸送到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惠及九省二市,並且減少碳排放八億噸、硫排放八百多萬噸。另外每年冬春長江枯水期,上游來水大幅減少時,三峽水庫便加大洩量以補充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成為蓄豐補枯的「水資源銀行」。
曾經,河道狹窄、水流洶湧、礁石林立,「黃金水道」的稱謂在長江上游名不副實;川江航道有「自古川江不夜航」之稱。自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中上游航道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湖北宜昌至重慶六百六十公里河段的航道等級從三級升為一級,實現全年全線晝夜通航。從上海至重慶,一條大江暢通東西,助推長江經濟帶加速崛起。
然而,有利也會有弊,泥沙淤積、地質災害、生態影響等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關注三峽工程的焦點。幸而實測數據顯示淤積比原先擔心的情況好得多;庫區地質也已度過滑坡高發期,總體狀況趨於平穩;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方面,影響尚未超出論證的預測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