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低薪問題始終無解,勞動部委託學者研究發現,台灣勞動生產力指數近二十年來穩定上揚,從四十一到九十九,但勞工報酬分配比例反而逐年下降,一路從百分之五十三降到一○一年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九,下降近百分之六,顯示台灣勞工創造的產值倍數成長,薪資卻不升反降,經濟成長果實分配確實愈來愈不利勞工。
研究指出,與其他國家勞工報酬占比相較,日本百分之六十點六、南韓百分之七十一點八,美國百分之六十三點七、德國百分之六十八點五,台灣的百分之四十七的確遠遠落後。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年初接受勞動部委託研究「勞動生產力貢獻程度與受僱者薪資分析」,報告最近出爐。
「勞動生產力」是將產值除以就業人數,反映每位就業者創造的「產值」。從統計資料看出,台灣勞工生產力指數近二十年增加一倍,也就是勞工創造的產值愈來愈高,但產值增加比例卻未反映在勞工實質薪資成長。
辛炳隆指出,關鍵在一九九○年代中期起,不但薪資成長年增率,漸與經濟成長率脫勾,勞工分配所得也愈來愈低。
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三年工業部門受僱者勞動生產力指數四十一點二三 ,此後逐年上升,一○一年時已達到九十九點二六;其創造的國內生產毛額也從六點三兆元升高到十三點六兆元,兩者都是倍數成長,勞工為台灣經濟的貢獻度由此可見。
但另一方面,從勞工薪資報酬占比觀察,二十年來受僱勞工報酬占比(即勞動分額)卻是逐年下降。以八十三年為例,總產值中半數以上百分之五十三點五一分配給勞工薪酬,但是到前年一○一年時,員工報酬比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九;這與多年來勞工薪資成長幅度趨緩一致。
辛炳隆表示,根據OECD最新資料,鄰近日本二○一一年勞動份額為百分之六十點六、南韓二○一二年為百分之七十一點八,美國二○一一年為百分之六十三點七,都比台灣的百分之四十七點五八高出甚多。他說,從此資料也印證,自一九九○年代中期開始,國人不論名目或實質薪資成長,都從高成長變為低成長,甚至產生停滯或負成長,也顯示經濟成長果實的分配愈來愈不利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