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什麼台灣勞工薪資無法提升?勞動部委託學者找出元凶。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表示,從產值分配來看,企業盈餘雖年年增高,但政府設備投資租稅抵減,致企業過度投資,排擠勞工所得分配,尤其當經濟不景氣,勞動分配下降幅度愈大,其中以製造業最明顯。
辛炳隆指出,台灣在一九九○年中期後是重要分水嶺,隨著產業外移,經濟成長的餅變小,此後經濟成長率與薪資成長率也正式脫勾,勞工分配比例逐年下降,鴻溝愈來愈大。
他說,生產毛額一般分成四大部分,包括繳給政府的間接稅、受僱人員報酬、企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近二十年來,因為政府對企業降稅,間接稅比率從百分之五點三三左右,一路降到百分之二點六六;企業盈餘仍然緩步成長;受僱人員報酬逐年下降,甚至一度降到最低百分之四十五點九;固定資本消耗則是明顯上升。
辛炳隆說,四項要素中,發現企業盈餘還是往上揚,企業繳的稅更是往下降,明顯消長的是固定資本消耗、勞工所得分配,也就是因為政府祭出各種投資設備減稅優惠,致企業出現過度資本化現象(例如增加設備投資、加速折舊等),排擠勞工薪資分配,此一趨勢,在經濟不景氣時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