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身到偏遠山區小學當志願老師,劉湘吟(左)從旅行說起。圖╱二魚
「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旅人。沒有人是不喜歡、不渴望旅行的。」劉湘吟也不例外。她希望能把旅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當傳統的吃喝玩樂、感受新奇旅行無法滿足自己時,開始了精神層次更豐富的「公益旅行」、「志工旅行」、「深度旅行」。
為什麼會去大陸偏遠山區支教?因為這是一種結合義工服務與深度旅行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許多偏遠地區的孩子營養不良,缺乏基本的教育資源,缺乏父母的關愛陪伴……這些都是真實的情況。」她說。
劉湘吟實踐夢想的第一步行動是先把小房子賣了,背著一個登山包,拉著一個行李箱,帶著一個人的家當,告別台灣,展開五年前尚不知為期多久的支教旅行生活。在陝西瓦廟鎮,雲南永寧鄉,甘肅好梯鄉苟家院,都留下樂善好施的足跡。「陝南是最感動,雲南是最獨特,甘肅是最甘苦……。」
偏遠地區的孩子輟學率高,劉湘吟班上十九個學生有一半初中便輟學,大部分外出打工,小部分留在家裡幫忙。其中三個女孩已經當媽媽了。「這些從小父母常不在身邊、沒有優勢條件的孩子們,如果缺乏關愛和支持,待他們漸漸長大,對社會、對未來愈是感到茫然。」
據劉湘吟觀察,一般「支教」多具有修士般的性格,默默付出,從不求回報。「將深度旅行與公益服務相結合。天底下有什麼事比教育更有意義、更重要?」她說,多背一公斤的旅程,是關愛他人的一分心意,是呵護當地的一分柔軟。山的風景那麼美,孩子那麼可愛,「初心以為是付出、奉獻,到頭來會發現︰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鄉愁無處不在
人思念家鄉的情感,原來有千千萬萬、無數無量的表達形式。寂寞,是如影隨形、無處可逃的忠實伴侶。讓自己能夠更大程度地接受寂寞、與之共處,最終,樂於寂寞,是一生要學習的功課。
旅人筆記
如果選擇一種極少數人過的生活,就得更清楚自己,才能夠有力量走那條自己選擇的、人煙稀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