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家愷
天氣變冷,冬季是養精蓄銳的時節,為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生機蓬勃作準備。冬天過得好不好,往往決定未來一年的健康走勢。究竟如何養生,很多人往往會陷入迷思。
進補要隨季節變遷進退,還要視氣象變化。今年夏天雨量不足,天旱氣燥,用藥要柔潤生津,不可耗津傷肺。
冬天飲食對兒童、青少年及健康無病的人來說,不宜生冷,不宜躁熱,遵循秋冬養陰原則,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食物,如核桃、栗子、蘿蔔、木耳等,也應多食用新鮮蔬菜,如菠菜、蘿蔔纓、萵苣或南瓜,避免維生素或礦物質不足。
依據中醫養生原則,冬天與腎臟相應,腎臟收攝功能是促進能量儲蓄備存,食物味性要少鹹增苦,減輕腎臟負擔。
為了適當補充營養,要注意飲食的質和量,保證攝入充足營養,可採用食療方法,既富營養,又能促進食慾,有利吸收。對慢性疾病患者,或體質虛弱,氣血陰陽虧損者,單靠食療往往不能達到調補目的。需要採用藥補調養,配合適當食療,更易收到圓滿的療效。
冬季也應關注飲食禁忌。冬天氣候寒冷,很多人食欲旺盛,為增加機體禦寒能力,需補充足夠的熱量。冬天可增加些肥甘厚味,但應易於消化,不可暴飲暴食,以防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忌食生冷、黏膩食物,以防損傷脾胃陽氣,應吃熟食熱食。
天冷特別喜食火鍋,但要注意三件事
一、小心別食太辣太麻的食物,會刺激口腔、食管及胃腸道黏膜。
二、熟食為主,未煮熟食物可能含大量細菌和寄生蟲。
三、小心食物太燙,太燙容易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
食物消化後會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食物選擇應以天然、應時與土產為重要原則,冬天照顧好身體,來年自然活力充沛。
(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