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 中國最早的詞人張志和

吳東權 |2014.12.04
2040觀看次
字級

文/吳東權

根據文獻,中國現存古代文人所作的詞,大概是從晚唐和五代時期開始才有,當時他們既寫詩,也填詞,像韋應物、王建、劉禹錫、白居易、蘇東坡諸名家,吟詩賦詞,猶如現代有些作家既寫小說又寫散文一樣,後來詞風大盛,文人遂以填詞蔚為雅趣時尚,那已經是從五代進入宋朝的光景了。

最早在詞壇崛起的詞人沒有幾個,而張志和乃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的名人如陸羽、顏真卿、徐士衡、李成矩等都為之折服;他賦了一首〈漁歌子〉,和者竟有二十五首,他首先以漁家情景入詞之後,後來在五代宋初遂有許多作者仿他吟詠漁家生活,而且以「漁歌子」作為詞牌,可見他的影響力有多大。

張志和(西元七三○~八一○年),原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人,十六歲就參加科舉,明經擢第,唐肅宗嫌其名字難書,乃賜名志和,派任左金吾錄事參軍等官職。

可是他天生文人氣質,自由不羈,在官場上與長官的志趣不和,竟被貶職他鄉,後來雖蒙赦還,但是他從此不想從政了,決心放浪江湖,自號「煙波釣徒」,遊山玩水、吟詩賦詞、寫字繪畫、吹笛擊鼓、垂釣修煉,真有十項全能之概。

唐人李德裕評他是:「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把他與嚴光並比,在《隱逸史》、《列仙傳》、《唐朝名畫錄》諸史中,都有他的大名。

晚唐藩鎮割據,天下不靖,許多有識之士,往往退隱不仕,明哲保身,張志和是個聰明人,及時側身江湖,漁樵度日,當時皇帝想念他的才華,派人到處尋訪,還送他一對男女做奴婢,他仍不動心,絕意仕途。

當時他所吟詠的那五闋〈漁歌子〉,歷來評者都說他寫得灑脫飄逸、有景有色、入詩入畫、可圈可點,但殊不知他是在詞中揭示了「五不」以明志,我們且看他最著名的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五首中每一首的第五句各為「斜風細雨不須歸」、「長江白浪不曾憂」、「笑看荷衣不嘆窮」、「醉宿漁舟不覺寒」、「樂在風波不用仙」。

這「不須歸」、「不曾憂」、「不嘆窮」、「不覺寒」、「不用仙」,五個「不」字,表達了他對宦途的絕望與婉拒的決心,藉漁父扁舟逐流,隨遇而安的樂趣,告訴朝廷,不要再來打擾我了,官場那一套,我是看膩也看厭了。

張志和在江湖之中過著隱逸的生活,閒時還著了一部十二卷三萬餘言的《玄真子》,談論養生修道的功夫,因此也自號「玄真子」,史傳他修煉得道,可以飲酒三斗不醉,裸身雪中不寒、躍入水中不濡,把他看成神仙,在古代居然能活到八十歲,是相當難得的壽翁了。

只可惜年代太久,他的詞留下來的不多,僅剩下五首〈漁父〉,倒是有不少名人和了他的詞,如五代的李珣、孫光震、李煜;宋代的蘇軾、黃庭堅、向子諲、朱敦儒等人,都有仿和他的〈漁父〉。例如:

蘇軾的〈浣溪紗〉:「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庭堅也有一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倘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宋代江西派名詩入東湖居士徐俯也有一首闋〈鷓鴣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若覓玄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

唐代漢學傳入日本,張志和的詞也啟發了日人填詞的風尚,嵯峨天皇曾填有五首〈漁歌子〉,其臣僚也奉和作了七首,都是以張志和的原詞作為藍本而作,可見這位最早的詞人是有多麼了不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