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九月台南市文化局出版了「台南人」系列兩本新著,分別是中生代詩人顏艾琳《A贏的地味》,與新銳作家楊富閔《休書─我的台南戶外寫作生活》。
兩位的書名都安放了玄機,《A贏的地味》很容易猜出顏艾琳出身台南下營;《休書》則是楊富閔對書的定位和對故鄉的許諾,他言:「一邊是休閒、退休與休耕的想像書,一邊是苦力、勞動與粗活的生活書,我發誓老去以前要住回台南,只因那裡最接近我的出生。」
兩本書一出版,先到獨立書店永樂座舉辦了講座,之後請我擔任主持人,在瑞安街的水牛書店合辦新書發表會。為兩本「小書」發動兩波宣傳,而且都揮軍北上,台南市文化局用心之深不言可喻。
近年來,官方出版品因懂得採納民間專業出版社的編輯與設計,確實已跳脫傳統保守刻板的形式,逐漸與市面上書籍水準並駕,有時因經費較之民間充裕,品質略勝一籌。《A》、《休》兩書就是委由遠景出版公司出版,遠景今年創業四十周年,在七、八○年代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後來因大手筆編印《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差點一蹶不振,所幸近些年浴火重生,屢獲台北國際書展與國家出版獎肯定。兩書的封面揉合版畫、民俗小圖拼貼,又具時尚懷舊感設計,一上市好評不斷,足以做為官方出版品典範。
兩書的主題扣合了二十一世紀以來蔚為風潮的在地書寫,也是迴響熱烈的重要原因。去年出版的在地書寫,信手拈來至少有陳淑華《彰化小食記》,魚夫又寫又畫的《移民台南》,鍾文音擔任嘉義駐市作家的《甜蜜的亞熱帶》,年輕作家陳俊文《嘉義小旅行》,翁翁主編的金門詩文集《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蘇春敏獨力完成繪圖、撰文的《指向天際的弧線》,及紀錄中壢老街溪歷史與開蓋、由我與李偉涵合著《溪行回春:打開老街溪的回憶之蓋》,同樣書寫中壢還有我的《看見,靈魂的城市》等。
在地書寫是最鮮活有血氣的地誌,是進化版的報導文學,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的建構應始於前輩作家楊逵。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災情慘重,楊逵前往災區調查寫成報導。之後,發表〈談「報導文學」〉、〈何謂報導文學〉、〈報導文學問答〉等三篇文章,乃此論述的奠基,楊逵特別強調,報導文學是台灣新文學未及開發的領域。
此一概念到了七○年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先是推出關懷社會議題的「現實的邊緣」專輯,其後又將報導文學列入「時報文學獎」的獎項,引起了一陣報導文學熱潮。隨之,八○年代小說家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將報導文學、紀實攝影的表現與影響推上高峰。然而隨著解嚴、報禁解除,威權結構鬆動、社會力釋放,報導文學逐漸退守到地方文學獎的小角落,不僅如此,每年的參加件數常是一、二十篇之譜,有時甚至跌到個位數。公部門或許還可以堅持信念,但民間企業壓力就大了,所以時報文學獎改弦更張,以「鄉鎮書寫」取代曾是品牌之一的報導文學類。
在地書寫比起報導文學有更多的情感融入揮灑,卻省掉許多嚴肅生硬的事件發展分析、調查數據的求證、應用,許多作家不必「進修」報導的學分即可輕易上陣,加上大家重新思考、審視在地經驗與文化,現今的時勢,想必是造就此類出版如雨後春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