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的「人間佛教座談會」,禮請星雲大師(前中)暢談人間佛教。
圖/人間社記者周雲
【人間社記者妙普、童靜瑩、應嬌宜興報導】「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上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匯集兩岸三地七十位教授與博士,發表六十篇人間佛教及傳統佛學研究論文。
此次論壇發表人來自大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學府,另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等,共二十六所大學院校的優秀青年學者與會,平均年齡三十一歲,最年輕的博士生只有二十四歲。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邀請專研人間佛教的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屏東大學教授陳劍鍠、台灣大學教授杜保瑞、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展開四場主題演說;博士青年學者隨後分成三組發表論文,深具兩岸佛教學術承先啟後的重大意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慈容法師、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妙光法師出席交流。
台灣佛教方向
大陸可借鏡
程恭讓發表〈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貢獻〉,首先是有系統地建構、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其次創建高素質、有規模的僧團同時,也推動信眾發展,建立在家居士弘法的檀講師制度及國際佛光會;回歸佛陀本懷,並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大幅推進佛教國際化,推動兩岸和平;為台灣佛教探索正確方向,更成為大陸佛教發展借鏡。
陳劍鍠談〈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他認為,「淨土」是弘揚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並呼應學者方立天所提出「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星雲大師重視人間佛教的性格,更進一步將其作為人類幸福安樂的指標。
杜保瑞發表〈佛學與中國哲學和佛教真理觀研究〉,他以佛光山法師總是口齒清晰、觀念清楚破題,談佛光山教育重視自我訓練與提升的特質,讓他在廣學儒釋道後,開始學習星雲大師心法。他認為儒家強調現世的承擔與服務;道家透過給予,提供領導方法;而佛教講求因果與生死,藉此知天命、識人生,獲得心靈自由。
北大生:
見觀音內心觸動
謝大寧提出〈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看法〉,他從歷史的必然性、階段性、意義及使命來談人間佛教。他認為隨著體制性的社會出現,使得僧團必須面對社會國家,人間佛教自然出現。早期太虛大師以個人實現來實證人間佛教,佛光山則是僧信整體投入實踐。
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主講,從當代社會困境談人間佛教的實踐,他從當代社會困境切入,續談宗教在當代的適應性、宗教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佛教如何因應當代社會問題、人間佛教對社會的影響。
北大博士生米媛分享,早課時看到觀音菩薩,內心很觸動,感到氛圍很好,大家很認真讀誦經文,她真心參與其中。武漢博士生張曬表示,首次參加早課與過堂,深深感受佛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