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與洪建全基金會辦理的「建立讀書會帶領新模式」,由我帶領與會成員討論《性別就是空間》一書。會後有人問道:「一次要討論一本書,可以怎麼進?」、「今天的帶領人似乎未針對某些觀點深入探討,是有什麼考量嗎?」
的確,一次要討論完一本書是高難度的挑戰,尤其時間又是非常有限(例如:此次只有五十分鐘)時,因此,需要考量許多因素,再選擇適當的進行方式。如果成員皆熟讀內容,且經過思考、整理,加上可以討論的時間有二至三小時,是可以先做整體略談,再針對幾個主要重點做深入探討。
一般常見的不錯情況是:大多數成員都將書大略翻過,約一半以上成員看完整本書,少數成員則認真精讀、思索,由此看來,討論工作就有幾種可能:第一種是將整本書當作一個整體,不分章節,拋一些線索引出成員的話題(例如:「那一部分印象最深刻?」、「作者主要的論點有那些?」、「閱讀時有那些心情出現?」酘酘等),進而根據成員們的思維,順流進行與書本內容、與成員所知或相關經驗對話。
第二種是根據貫串整本書的主軸來進行討論,例如:帶領人認為某書的核心主軸是「性別平衡」,則以此來提問與探討;當然,如果成員不盡然認同此主軸,則會衍生出其他火花。
第三種是以書中的某一部分為重點來討論,至於是選那一部分,可由帶領人決定,也可以由成員在現場決定,若採後者,帶領人事前要有更周延的準備。如果時間充裕(譬如有三小時),則可以採地毯式的逐一主題研討,最後再做一個綜合討論。
此外,帶領人的定位,可以是一位客觀的工具人,拋出一些中性線索,刺激成員提出對內容的看法、感受,引發討論,例如:「記得有那些例子?」、「這些例子要說明什麼?」、「有那些內容引起你的共鳴?」、「作者的觀點有那些與你的想法相同?」、「有那些與作者不同的看法或經驗?」、「書中有那些觀點對你是新的?」、「你想質疑或挑戰作者什麼?」、「你認為整本書的核心理念是什麼?」等。這些提問不牽涉到立場或觀點,可說適用各種書本內容。
另一種帶領角度,是針對書本內容的觀點提出不同角度的線索,來刺激成員多元的激盪,例如:「作者認為同工就應同酬,不應有性別、年齡,甚至年資的差別,你認為這樣公平嗎?」、「書中提到:提倡『彼此尊重』的高調無法解決種族歧視,應針對現存問題具體改善,必要時採取激烈抗爭也是可行策略,你認為呢?」等。這樣的問題就要因應不同內容、主題而個別設計。
帶領討論有許多可能,只要能了解可用時間、成員對內容研讀情況及確定帶領者自己的定位,就可以進行一場最合適的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