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長
一位朋友說,他的銀行在推一個投資型的人壽保險時,他把定存快到期的大戶名單印出來,給兩個年輕的投資專員去衝業績。他給他們每人一本教戰手冊,裡面詳列客戶可能會問的問題,並附上最有說服力的答案。這兩個人都很努力,都是早出晚歸,但是一個業績滿分;另一個連一張保單都沒拿到。他對兩個學識背景相似,講同樣的話,推同樣的專案,卻有這麼不同的結果感到驚訝。有一天,出於好奇心,他跟著去看問題出在哪裡。
他發現客戶果然有問:「現在有百分之五的配息雖然很好,但是將來本金可以拿的回來嗎?」這兩個年輕人立刻背著教戰手冊的話:「不要擔心,我們是委託美國最著名的投資公司去操盤,只有在國際金融風暴時,才可能有虧。人生有風浪,投資也有風險,只要不領出來,本金不會短少」。話雖一樣,但兩人表達的態度有不同,一個很誠懇,眼睛直視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另一個支支吾吾、避重就輕,一直解釋什麼叫投資、什麼叫風險。結果前者的客戶簽了約,後者的客戶沒有買。朋友問我:「同樣的話,有著同樣的意義,應該產生同樣的結果,不是嗎?為何有差異產生?」。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在《快思慢想》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兩個人同時去應徵一個工作,人事主任在呈報兩人的資料給總經理時說:甲聰明、勤勉、衝動、固執、嫉妒;乙嫉妒、固執、衝動,勤勉、聰明。雖然描述人格的形容詞是一模一樣,但前後次序一顛倒,結果就完全不同,總經理選了甲而沒選乙。這是「先入為主」的偏見。人不是理性的動物,會受到字眼所產生的情緒影響,所以才會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俗語。
開始一定要真誠,一件事不論對錯如何、也不論這個人的口才有多好,若一開始態度閃躲、迴避,那麼他所說的話就立刻打折扣。一旦聽者的疑心被啟動,就很難再回到原點。這時,即使講的是真話,別人也不相信了。在餿水油的黑心事件爆發時,我在捷運上就聽到人們說:「這家老闆說話閃爍,一定不誠實,不要去買」。反而是在第一時間出來道歉、產品下架的商家,消費者不但不怪他,反而以行動支持,踴躍捧場。
真誠是不推委、不繞圈、有話直說,它的功效在未來,不在現在。一九八二年,我在美國教書時,因工作壓力,常常頭痛,止痛藥Tylenol是一買一大瓶。當千面人在藥中下毒造成多人死亡時,我非常的恐懼,回家把所有的Tylenol都倒掉,不敢吃它。但是這家公司的處理方式非常直接,不硬拗,不上電視哭,也不說不是他的錯、他也是受害者。他們把三千多萬瓶的產品回收,然後馬上著手改進藥罐的安全性。結果Tylenol到現在仍是美國最暢銷的止痛藥,我家裡也仍然還有它。所以勇敢面對事實,坦白把事情講清楚是最好的策略。星雲大師常說「真善美」。只有真,其他才值得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同樣一句話,不真就不值得聽,因為它沒有任何的意義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