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學生愛用網路流行語,連書面報告也照常使用,老師不能理解,還要上網惡補。華族文化流失的現象,令人憂心忡忡。
新時代e化,特異的表達方式,如利用注音、符號等構成網路語言,透過即時通等系統,迅速蔓延傳開,成為另類的新語言。
中文的語法演進,有其脈絡可循,文字衍生的特殊文化,蘊含著各民族的根底,是網路次文化所無法取代的,我們應該想辦法保存,而不是隨波逐流,任其沒落。
擔憂的是,漢字優美的句型和經深的義理,會被網路用語所淹沒,變成似是而非。
有老師將「人生」和「人蔘」共用,認為可刺激學生重新思考詞語的意義。
殊不知,「生」和「蔘」兩字,讀音和意思天差地別,根本無法兼顧,硬扯在一起,難道不怕錯亂混淆?
學生多以PTT聊天打屁 ,用網路語言倒無所謂,但作文、寫報告就不適宜,一旦習慣了用語,要改都很困難,莫怪有些大學生,連五百字的自傳都寫不出來。
老師的職責,是要糾正學生中文的用法,而不是為了打成一片,將就他們的語言,這樣不是真正的關心,而是縱容放任。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來台演講,提到教育才是台灣趕上歐美的唯一方式,這話令人感嘆,看到學生中文程度的低落,不該心生警惕嗎?
吳一忠(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