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藏茶風掀起 茶倉創作潮

文與圖/吳德亮 |2014.11.18
6936觀看次
字級
台灣老茶的爆紅,藏茶的茶倉扮演了重要角色,由左至右為陶藝名家長弓、翁國珍、蘇文忠、林義傑、李仁嵋的作品。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陶藝名家三古默農小心翼翼地打開岩礦茶倉,取出他珍藏多年的台灣老茶,歲月的陳香頓時宛如五指山下剛剛獲釋、飛躍而出的齊天大聖,掙脫陶燒的茶荷,將香氣瀰漫整個室內;燈光下但見條狀茶品已明顯黝黑,依然散發迷人的光澤,應該是陳期四十年以上的南港包種了。懷著感恩與虔敬的心,將岩礦壺沖出的溫潤茶湯輕啜入喉,濃醇甘美的韻味頓時直衝腦門,強韌的茶氣與陳茶的老韻在入喉後更展現無遺。

飲罷三盅,我特別細看他最新的岩礦茶倉作品,色彩布局與咨意揮灑的各種天然植物釉色,顯然都已更趨成熟;原本他獨有的繁星點點藍色岩礦風格,加上了類似潑墨般強烈的白,以及妝點四周的櫻紅,讓我想到北宋大才子蘇軾的名句「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其中較大的幾個圓滾外觀,口緣除了有他蒼勁的行草,還有看似不經意的筆觸,而蓋緣的刀痕則更為強烈。

再看飽滿拍打的岩礦,滿布的橫紋織錦,讓整個茶倉都活了起來。尤其藍色星空巧妙地與渲染的大塊櫻紅銜接,斗大的雪花紛紛又如天燈般逐一升起,彷彿陶藝家深刻的祝福,用來藏茶,不僅令人感受滿滿的春意,更有陳化加分的效果。

儘管很早前就有人有計畫地收藏老茶,但台灣老茶的爆紅卻是近十年的事:由於普洱陳茶在兩岸掀起瘋狂囤積搶購的熱潮,品飲普洱陳茶的風氣日漸普及,間接帶動了台灣陳年老茶的買氣。過去不及去化或刻意留存惜售的烏龍茶、包種茶,甚至新竹東方美人、魚池紅茶等,潛藏塵封數十年後紛紛鹹魚翻生,一時都成了奇貨可居的珍品,受歡迎的程度比起普洱陳茶可說有過而無不及,而作為藏茶的茶倉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倉是陶瓷燒製茶甕或金屬茶葉罐的統稱,一般來說,小型茶倉僅作為外出泡茶時,裝入少量茶所需,主要在方便美觀,而非長期存茶藏茶之用;至於較大的金屬茶罐或陶製茶甕,前者通常作為茶商在店內存茶銷售,後者就是有計畫地收藏陳放茶品了。

在使用上,假如僅短暫存放輕發酵的包種茶、高山茶等茶品,茶倉選擇應以錫罐、鐵罐或瓷罐為佳,可以達到較為「密封」的效果,不致讓茶香快速流失。但若存放鐵觀音、普洱茶等重焙火或重發酵茶品,則以陶甕為佳,因為陶器有看不見的毛細孔,茶葉可以在內繼續呼吸、舒展與陳化,多年後取出也較不易發霉或變味。

其實在烏龍茶普遍清香化、發酵度愈做愈輕的今天,台灣老茶不僅以沉穩的豐姿熟韻受到資深茶人喜愛,喝陳茶養生的說法也甚囂塵上。儘管顛覆了台灣茶一向「以鮮為貴」的觀念,卻也逐漸受到消費者的認同。因此手上若有超過「最佳賞味期」或已逾保存期限的茶品,大可不必急於丟棄:只要褪去包裝,將茶葉直接置入未上釉的陶甕內貯藏,經過多年後取出,也可以跟普洱陳茶一樣,成為別具風味的台灣老茶。

不過,並非所有老茶都值得收藏;首先要求茶葉的原料與製作品質,否則「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二、三流的茶品陳放時間再長也不會變好。其次必須講究貯藏的環境與方法,否則再好的茶也會因為受潮、吸入異味等因素而功虧一簣,枉費數十年悠悠歲月的催化修為。

貯藏普洱茶或過期的台灣茶品,一般只需以陶罐、陶甕或陶製小茶倉乾燥密封保存即可,由於陶甕具透氣性,可以達到歲月陳化的效果;尤其茶品在陶甕內可以變得更加柔和、圓潤,且置放愈久效果愈佳。除了避免受潮或異味、白蟻等侵入,更兼具入倉(加速陳化)與退倉(去除霉昧與雜氣)的優點,對於去除熟茶的熟味尤其有效。

其實無論輕發酵的包種茶或重發酵的鐵觀音,只要原本茶品優異,且貯藏條件足夠,在達到一定歲數以後,都能不約而同地展現長者的穩健與氣勢。尤其甘醇厚實的口感與喉韻,較諸近年屢創天價的陳年普洱毫不遜色。

過去一般民眾藏茶,大多以早年留下的陶甕,包括老祖母時代的酒甕、鹹菜甕等,洗淨烘焙後作為茶倉。近年老茶的身價節節飆漲,藏茶的容器可不能太草率,陶藝家創作的茶倉乃順勢崛起,無論資深或新銳,如三古默農、鄧丁壽、李永生、陳雅萍、吳麗嬌、林義傑、吳金維、李仁嵋、蘇文忠、戴志庭等,幾乎都投入茶倉的創作,運用不同的技法與素材融合,燒造兼具藝術美感與實用的茶倉,深受愛茶人的青睞。

因此今天許多造型獨具、釉色飽滿的陶藝茶倉,無論柴燒或瓦斯窯作品,個個都成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品,讓愛不忍釋的買家們紛紛指明要連同茶倉一起購回收藏,即便所費不貲、甚至往往超過茶價也在所不惜。

老茶要如何貯藏?首先要確定容器中沒有多餘的空氣,能隔絕光線,存放地點要陰涼通風,不要有驟冷驟熱的現象。茶倉則以未上釉的陶罐最佳,長期貯存則底下最好有乾燥的木炭鋪底以確保不受潮,通風的環境也很重要,貯藏方式與普洱藏茶大致相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