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幾年來,正念禪法在醫學與心理學的臨床實驗與研究,讓佛教傳統的禪修法躍然於西方世界,將之正念禪修理論和步驟次第,重新詮釋、系統化、簡易化、現代化。其共通的特色,都是強調「去宗教化與文化色彩」,沒有涉及佛教儀式與信仰。
當代西方的正念減壓與療癒方案,影響力最大的有四個系統:
一、正念減壓療法:一九七九年,美國喬‧卡巴金首度在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附設「正念減壓門診」之正念靜坐訓練課程,以舒緩心靈壓力。
二、正念認知療法:一九九五年三位心理學者英國John D. Teasdale、J. Mark G. Williams以及加拿大Zindel V. Sega所創立之「正念認知療法」,主要在於預防「憂鬱症」的復發。
三、辯證行為治療:核心治療態度是整合接納與改變的態度,強調不是「只有一種」正確方式的辯證觀,肯定人的獨特與價值,形成多構面的治療方案。
四、接納與承諾治療:治療的方法從接納、正念、價值等三大要素組成,教導如何接受及與痛苦共處,進而過著有價值的生活,建立有意義的人生觀。
開展的正念減壓與療癒方案,在近幾年裡,透過翻譯的學術報告與專書,也逐漸的引進台灣本土,產生所謂「正念學」的學術風潮或以正念為名的中心、學會或工作坊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正念」的法門,從傳統佛教修行人的專利,釋放了更廣大的內涵性、運用性、跨越性和普遍性。
佛陀當初講的四念住禪法是The sole way to liberation。點出其核心就是正念—去掉邪惡和貪瞋痴念,淨化內心後,專注、覺知的心念,才有可能發揮正面能量。在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正念」這兩個字以嶄新面貌呈現,五花八門,枝葉遍野。「正念」 一詞,將在二十一世紀裡,取代了「禪」的用法。不論科學、神經醫學或心理學如何跨越與交涉,臨床與實驗報告有多進展。但是,量化的數據—正念時數,不等於寧靜與喜悅。證照的多寡,也不意味與心靈相應。
(轉載自台北市民政局《心鏡》宗教季刊第四十二期頁一四至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