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學民族藝術所學生劉宇宸與朱紹慈,藉由清潔金門的戶外藝術品,喚醒大眾對公共藝術品的重視。圖/劉宇宸提供
【本報台北訊】花蓮縣東華大學民族藝術所學生劉宇宸與朱紹慈,八月前往金門,清潔當地八座戶外藝術品,藉此喚醒大眾對公共藝術品的重視。她們以金門為先鋒,盼未來能在台灣發酵,掀起全民幫戶外藝術「洗澡」風潮。
「公共藝術品就在我們周遭,卻感覺很遙遠!」劉宇宸說,很多人寧可花錢到博物館看展覽,卻對身邊的公共藝術品「冷感」,甚至破壞。藝術品遭受鳥屎、菸蒂、灰塵、蜘蛛網侵襲,「比垃圾還不如,很心酸。」
劉宇宸表示,她二年前和朋友到金門玩,感受戰地風情與古厝情懷,「相較花蓮的大山大海,金門多了純樸美。」希望以清潔行動作為新視角,重新探索這座小島的公共藝術品。
金門公共藝術品共二十七座,她們從中挑選較適合的八座,並連繫每件作品的管理單位。清潔工具以棉布和清水為主,並上網學習正確清潔方式。
高六公尺的作品「金門飛揚」是這次計畫的最高目標,材質是銅,金黃色外皮,包覆有如中國結的造型,象徵金門是由戰火中走出的浴火鳳凰,相當豪氣,但清潔難度很高。
劉宇宸說,她們爬上梯子,拿著水管噴灑「金門飛揚」,並拿棉布擦拭,但因梯子高度不夠,只能擦到手能觸及的位置,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