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震中心設計的新型便橋,沒有任何橋墩,採用國道3號斜張橋的設計,可在八小時內架設完成,大幅加快補給速度。圖/國震中心提供
【本報台北訊】莫拉克風災造成一百多座橋梁被沖毀,鋪設傳統的水泥涵管溪底便道,施工期需三到七天、搭設鋼便橋需費時一到三周,對於已成為孤島的山區部落來說,只能使用直升機運送補給物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昨天公布新設計的便橋,採用類似國道3號的斜張橋設計,使用鋼骨和玻璃纖維的複合材料,八小時就能搭建二十公尺寬的緊急橋梁。
國震中心表示,斜張橋設計以鋼索支撐橋面,加上使用鋼骨和玻璃纖維的複合材料,可以讓橋面輕量化,一座橋面寬五公尺、跨越二十公尺寬河川的臨時便橋,可承受五噸的小貨車通行,等到原路搶通後,緊急橋梁就能拆除重複使用。
國震中心實際測試,只要一位工程人員指揮,並率領數十名居民通力合作,就能在八小時內將新型便橋搭設完成,讓孤島的災區居民先自救,不用等待外界補給;實際測試結果,五噸重的小貨車可行駛便橋二十萬次以上,安全無虞。
國震中心表示,新型便橋沒有橋墩設計,可跨越二十公尺寬的河川,橋體重量比一般鋼橋輕一千五百公斤,造價八百萬元,比一般鋼橋便宜二百萬元;國震中心進一步設計六十公尺寬的便橋,未來將能應付台灣主要河川。
國震中心表示,未來會針對高敏感地區放置便橋材料,一旦發生橋梁遭沖毀,可由當地居民直接施工架設,加快救援和補給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