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取靈感 觀音行雲乘龍

林洛瀅 |2014.11.05
5910觀看次
字級
蕭任能最新作品〈行雲乘龍〉(上圖),祥龍的鱗片雕刻如一針一針的刺繡線條,靈感來自布袋戲龍袍刺繡紋路;右為〈悟聽悟言〉的地啞。 圖/嶢品藝術提供
蕭任能最新作品〈行雲乘龍〉(上圖),祥龍的鱗片雕刻如一針一針的刺繡線條,靈感來自布袋戲龍袍刺繡紋路;右為〈悟聽悟言〉的地啞。 圖/嶢品藝術提供

【記者林洛瀅台北報導】銅雕線條簡單、意境深遠,是知名雕塑家蕭任能獨特藝術風格,近日他在「二○一四『心作展』」發表五件最新力作,嘗試以文昌帝君左右協侍天聾、地啞為題,融和崑曲肢體技巧創作〈悟聽悟言〉,另作品〈行雲乘龍〉以布袋戲龍袍刺繡概念,展現觀音菩薩坐騎的龍身鱗片紋路;即日起至十一月底,在新竹縣嶢品藝術展出。

去年開始,蕭任能著手設計構圖,今年三月至十月陸續創作完成,其中〈行雲乘龍〉在腦海中思惟長達三年,是新作挑戰難度最高。他說,雕刻觀音菩薩對他而言並不陌生,為跳脫傳統雕刻思惟框架,不停思考將菩薩坐騎的祥龍體態更加生動,後來想到從布袋戲龍袍刺繡紋路找靈感,並將祥龍的鱗片,雕刻如一針一針的刺繡線條。

〈悟聽悟言〉是延續先前二十四節氣作品概念,兩位小童為天聾、地啞,不僅是文昌帝君左右協侍,也常被作為文昌廟的門神,祂分別站在天祿與避邪兩個神獸頭上,只靠一個小點支撐著底座,在視覺襯托更加立體輕盈。

蕭任能表示,他深受古人智慧感動,〈悟聽悟言〉的靈感,取自天聾地啞的姿態與意涵,象徵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藉此砥礪讀書人;中間的「天祿」、「避邪」有避邪效果,聯想將象徵門神的「天聾、地啞」與「天祿、避邪」結合在一起,加上最近初學崑曲,設計天聾的手部動作配合水袖姿態,讓雕刻賦予傳統戲曲肢體語言。

因為喜歡布袋戲和歷史文物,蕭任能十七歲開始學雕刻,時常接觸佛像雕刻資料與其他各類型相關書籍,後來拜知名雕塑家謝以裕為師學習銅雕,也多次接觸佛寺,奠定傳統佛像雕刻基礎。

雕刻生涯二十七載,蕭任能也學習北管戲曲,從鑼鼓、嗩吶等樂器,及扮演福祿壽、二郎神與歷史人物郭子儀等人物,感受生、旦、淨、丑等角色性格,透過觀察與演出,無形中幫助他掌握佛像與人物神韻;平時也會涉略各國各類作品領域,自然漸漸地融會貫通,提升自我審美觀,也是靈感創作來源。

回顧蕭任能銅雕作品,佛菩薩聖像總是散發著無比自在與灑脫,尤其他習慣保留銅雕未完成痕跡,粗糙的表面多了樸質感。他說,希望大家看了作品歡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