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昨天舉行一○三年度語文競賽,並為即將到來的全國賽授旗。頒獎典禮上,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師簡莉媛穿著她縫製的泰雅族服,上台領取教師組「泰雅族語演說」第一名,並以指導老師身分,和拿下國小組魯凱族朗讀第一名的鍾汶修合影,成為矚目焦點。
簡莉媛是北市大附小教師,因學校找不到適合的族語老師,她以敲鐘點方式,接下泰雅、魯凱、達悟、邵族、賽夏族語課程,教導三至五年級共八名學生。其中,僅泰雅二名、魯凱一名為原住民學生,其餘皆是對語言有興趣的非原民。她說,學達悟語的甚至是個中美混血孩子。
簡莉媛說,一般語言資源教師面對不同族群學生,往往著重文化課程,但她認為,羅馬拼音是必要的,因小孩吸收快,適合學習語言。每次上課,孩子會在學習單設定要學會五至六個單字,挑戰多音節字詞,例如:魯凱語就有羅馬拼音十幾個字母、四或五個音節長字詞,必須會念、會看、會應用。
文化課程部分,簡莉媛自E樂園網站、原民會蒐集影音媒材,例如:賽夏族本月將舉行矮靈祭,她先下載電視採訪片段,孩子背完單字就可看影片,了解其中文化。由於課程有趣,往往四十分鐘過了,孩子還不想下課。
簡莉媛表示,聲音是有表情的,她鼓勵孩子一定要看影音媒材,「不喜歡只在乎族語標不標準的上課方式。」她認為,練習朗讀就是要「練到雞皮疙瘩都出來。」